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零后美女模特:我是奥数的受益者

(2009-12-07 10:03:19)
标签:

启迪杂志

教育

奥数

美女模特

数学竞赛

分类: 所有栏目样文

郭文煊,2007年世界小姐选拔赛北京站十佳选手,2009年被伍斯特工学院录取,赴美学习数学。

九零后美女模特:我是奥数的受益者

 

有人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我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讲讲自己“傻瓜的奥数经历”。

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从每个班挑选了五名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从入学开始,我就是班上数学学得最好的学生,尽管我在这次考试中成绩不突出,但老师鉴于我平日的表现,依然推荐我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之后,我和班上另外两名同学入选区奥数学校。

我们每周末上两个小时的课,收费并不高,学习也不那么紧张,三、四、五年级“五一”、“十一”的长假依然会休息。直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即将参加“迎春杯”数学竞赛之前的几个月,父母才把我参加竞赛的计划提到家庭的日程上来,取消一切外出娱乐项目,让我全力以赴准备比赛。奥数学校每上十次课就考试,考试之后就按成绩从高到低排队,依次重新分班。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都会跑到成绩栏里找自己的名字,一班是最好的,六班是最差的,找到自己名字之后就到相应的班级上课。坐在教室里,你会发现,同学的表情形形色色,从上面班级掉到下面班级的同学一脸沮丧,脸皮薄爱面子的同学甚至偷偷抹眼泪,从下面班级挤到上面班级的同学一脸高兴。上一学期刚刚认识的同学现在又不知去了哪里,周围又是一张张陌生面孔,大家还要重新熟悉。

这种激烈的竞争在我们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确实有些惨烈,不过暂时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十次课之后的下次考试,又是一轮新的排列组合。起初我也不太适应,几轮下来,我便习惯了。竞争怕什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反正小升初、初中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哪一样也少不得竞争,早点接触是好事。有的学生,因为父母有职位和权力,一切可以不通过竞争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但那是少数。妈妈几次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我们是普通人,没有高官厚禄,没有显赫地位,妈妈能给你的只有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意志,未来的路只有依靠你自己。”

我从小就对数学充满兴趣和热情,每天放学总是先做语文、英语作业,最后困倦的时候才做数学作业,因为一看到数学题我就神清气爽来了精神。数学绝对不是无趣的数字和符号,它有丰富的哲理、紧密的结构,又要求严谨连贯的思路。几年来我一直呆在奥校最好的班级,只有一次考试失误掉到二班,爸爸风趣地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今天大踏步地撤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校的知名度渐渐大了。根据家长的要求,班级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到六年级时奥校好像已由起初的六个班,增加到十几个班了。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托关系 走后门,软磨硬泡地将自己在学校连数学课都跟不上的孩子送进奥校。个别学生上课像听天书一样,要么流着口水睡大觉,要么把学校的作业拿来做,父母却风里雨里地接送,含辛茹苦地等待,不知真相地守望着。我常想:既然孩子不喜欢为什么还要送来这里?一方面浪费社会资源,一方面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使他们对校内的数学课也产生厌烦与恐惧。这也许就是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实写照。

学校里的数学课上,老师对同样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习,以照顾大多数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接受能力快的同学难免会带有厌烦情绪。但在奥校,一个知识点只讲一次,没时间也没必要重复。按老师的话说:“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讲一次就够了。”快班和慢班讲的内容和进度也有差异。我上过几次小班课,老师提前规定自学范围要求自学,上课时学生凭借自学的实力先做题,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判完试卷再由老师讲难点。根据个人的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我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此我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我是奥数的受益者,数学竞赛真的培养了我专注、执著的性格,教会了我做事要有恒心和信心,让我学会了在体味挫折失败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几年的奥数学习,提高了我数理逻辑的推理能力,也为我对其他理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我获得了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一等奖,经过若干个重点中学的面试笔试之后,同时被几所学校录取,最后我选择了西城一所重点中学进入了数学实验班。我的同学都是数学竞赛的优胜者,既聪明顽皮又刻苦努力。事实证明,奥数班的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数学才能,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很优秀。愿我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摘自《启迪》20101月上

 

《启迪》杂志致力于创办一本追求社会主流价值、唯真唯善唯美的智慧文摘刊物。我们站在“天地君亲师”这样的大伦理立场,以揣摩师道之心、父母之情来为青少年准备这样一份精神食粮。我们讲述成长与成功的智慧,为读者办一本“从年轻读到成熟的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