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主编访谈——《启迪》赵婕
(2009-09-22 08:53:46)
标签:
启迪龙源主编访谈赵婕文化 |
分类: 《启迪》消息 |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
你怎样信仰,你就读怎样的杂志。你怎样信仰,你就办怎样的杂志。
我们要办有趣让人喜欢但能够自我尊重、受人尊敬的杂志,或者说,我们要办自我尊重、受人尊敬但必须有趣让人喜欢的杂志。
因为,《启迪》的读者——未来人生和未来社会的掌握者——不再是古板拘泥的一代,但也决不是娱乐至死的一代,而是是大智若愚、轻松幽默、举重若轻的中流砥柱。《启迪》为旗鼓相当的对手服务,我们赞美思想、乐趣的门当户对。
——《启迪》主编赵婕
《启迪》:新思维 大智慧
——《启迪》主编赵婕访谈录
【关于赵婕】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曾就职于《女友》杂志社、中信出版社,北大出版社等。目前主编青少年文摘《启迪》杂志。
已出版著作:《爱从自己开始》、《纯棉婚姻》、《纯棉爱情》、《纯棉女友》、《当女人爱上孩子》等。其作品里所传达的悲悯情怀和生活智慧,及其质朴温和的气质,给人一种 “纯棉”的阅读感觉。
【关于《启迪》】
2007年7月,《启迪》创刊。
2008年10月《启迪》由月刊变为上下半月刊。
《启迪》服务的读者:少年青年强势力青春人群,以及,愿意和青少年一样继续掌握这个世界未来的家长、老师与任何思想常新的内心“无龄”人士。
《启迪》定义自尊的成长主义——“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成长,是一个人0-99岁的最伟大的自尊,是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潜移默化的“日常事务”;《启迪》呼唤均衡的成功哲学——永不倡导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跛脚式成功,我们倡导带给人生均衡幸福的成功,我们提倡智商、情商、灵商(正确的价值观)共同参与的成功。
《启迪》,是,大智慧,新思维。
成长,成功,大智慧;新知,新趣,新思维。
龙源期刊网:《启迪》2007年7月创刊时,《读者》等文摘类期刊市场已经是硝烟弥漫。一本新刊,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期发行量达到40万册。《启迪》是如何做到的?又如何把《启迪》和同类杂志区分开来?
赵婕:除了文摘类杂志相通的轻松好读外,《启迪》有独特的原创性内容。追求时尚感、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看点”、“知道先生”、“冷知识”、“经典”、“谜”这样的特色栏目,我们认真做“专题”和“专访”。我们在杂志中追求“复杂性”,提倡“批判性思维”,克服一般励志杂志的“浅薄”和那种脱离现实的温水煮青蛙的“麻痹感”。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启迪》的编辑观念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主意志和思想自由,愿这个世界温暖博大,“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提倡批判性思考,希望我们的读者——要掌握自我人生和掌握未来社会的人——“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启迪自我,启蒙未来,而不是简单陷入激进的多元主义观念中,成为层出不穷的肤浅意见之奴隶。
赵婕:《启迪》的风格“雅正大气,趣味先锋”。这是由《启迪》的读着来决定的。《启迪》的读者,担当着自我人生,担当着中国,甚至世界、人类的未来,未来社会的领袖和平凡幸福人生,都在我们的读者中间孕育着。这样的重担,让年轻的《启迪》也无法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启迪》站在“天地君亲师”这样的大伦理立场,以揣摩师道之心、父母之情来为青少年准备一份精神食粮,为读者办一本“从年轻读到成熟的杂志”。
龙源期刊网:《启迪》的编辑要点是什么?对于一篇文章,最看重的是什么?
赵婕:有一次,我们的编辑去约见前三联书店总经理、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沈公聊到了他主持《读书》时的编辑方针,一是故事性,一是深入浅出。如果没有这两点,再好的道理也没办法传达。《启迪》的编辑要点与之不谋而合。美国有位作家说,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深入”不只是每篇文章都经过编辑的精心挑选与加工,而是在根源上对编辑的要求。《启迪》赞同这样定义“编辑”:“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名人、作者、作品有关的工作。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浅出”就是用最恰当的形式将它呈现给我们的读者。
龙源期刊网:《启迪》2008年10月起改为半月刊(红版、绿版),它们有什么不同?
赵婕:两本杂志从总体风格上是相通和互补的,这从栏目版块上可以看出区分:上半月偏重人文情感,板块是:天、地、国、亲、师、风、雅、颂。;下半月偏重知识趣味,板块是:礼、乐、射、驭、书、数、赋、比、兴。
龙源期刊网:作文水平不好的学生或即将高考面对高考作文的学子,都被家长或老师推荐看《启迪》。看来,《启迪》不仅能“医治”心灵的黑暗,还能提高作文水平。是这样吗?
有了解我的同事概括了我三个特点:一是终极情怀,二是女性特质,三是像小孩
赵婕:对。在我看来,“悲悯”是爱心,是热情,是宽容,是丰富和理解这些含义构成的一个表达。“悲悯”也是单一、肤浅、冷漠、迟钝等的反面。
我的确看重这些。我认为,这是人,尤其是做文化传播的人必不可少的内在需要。
龙源期刊网:看了不少关于您的文字,这些文字都传达着一个信息:您婚姻美满,友情甜蜜,工作顺意,好像天下的好事都让您给占了。您对幸福怎么理解?有感到不如意和缺憾的时候吗?
赵婕:人生除了事实,还有我们对事实的看法。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也是个感恩的人,我的幸福主要来自这样两种心态吧。我对人生最深的体会就是“好事多磨,美中不足”。我与人交往,害怕自己显露消极情绪唐突了他人;我写文章,也尽量希望传递更多积极的信息,这至少是我过去很多文章的一个特点。
龙源期刊网:“何必为部分人生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您在博客里把它列为自己喜欢的三句话之一。您为什么会喜欢它?
赵婕:这大概与我对人生终极的体会有关系吧。这也是我最真实的一部分内在,这是目前还很小心保存在自己生命深处的悲伤感觉。
龙源期刊网:做一本智慧类刊物,主编必定是一个智慧的人。您是否认同这样的逻辑?很多人已知道提出“纯棉概念”的您一如纯棉般让人舒服,还知道您的热情、乐观、平实、温和,您鲜为人知的地方可否透露一些?
赵婕:有些人是“大愚若智”,我如果有什么“智”,也是“大愚若智”吧。
我记得编辑部有了解我的同事概括了我三个特点:一是终极情怀,二是女性特质,三是像小孩。
龙源期刊网:您如何评价自己?您原名为赵文菊,“赵婕”这个名字是您为自己取的吗?它有什么含义?
赵婕:比较自然真实是我的一个侧面吧。
对,赵婕是我的笔名。中学时代,我希望自己做事更快一些,所以,喜欢“捷”这个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自己是个女人,就把捷改成了“婕”。我喜欢“婕妤”这两个字里面的女性味道和历史感觉并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