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承诺和隐情
文/刘浪
法国《老人周刊》的记者伊莎接到主编比尔的指派,让她去北部的坦尼小镇给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122岁的索菲娅太太做一个专访。
次日,伊莎几经辗转到了偏远的坦尼小镇,见到了鹤发的索菲娅太太。她无儿无女,50年前,她的先生去世以后,她就孤身生活在先生留下的那所大宅子里。虽然身体还很硬朗,但半年前已完全失去了语言功能,只有她脸上的微笑显出对伊莎的欢迎。
专访没做成,伊莎却捕捉到一条更有价值的线索:一直承担着索菲娅太太所有开支并照料她生活起居的希尔律师一家,居然和索菲娅太太非亲非故。这种额外的义务付出从他爷爷那辈子就开始了,至今已是半个世纪。好奇心使伊莎来到了希尔家里,但希尔和70岁高龄的父亲老希尔面对伊莎的提问讳莫如深,他们说:“没有什么原因,如果说一定要有原因的话,那就是上天的安排。”
伊莎觉得背后一定有猛料,她先回报社,写了一篇希尔一家半个世纪以来照顾索菲娅太太的报道,轰动法国。一时间报纸纷纷转载,希尔家族因这样的爱心佳话一下出了名。接下来,比尔亲自和伊莎来到了坦尼小镇,走访了镇里的人,然后,《老人周刊》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希尔家族对索菲娅太太所做的付出。众多报社和电视台因此相继走进小镇,希尔一家成了仁慈和爱心的化身。
这年春天,《老人周刊》帮索菲娅太太操办了她122岁的生日。全国各地的贺卡和祝福像雪片一样飞来。法国总统也给索菲娅太太发来了贺电。在伊莎给索菲娅太太一字一句读着总统的生日贺电时,一头银发,稍化淡妆的索菲娅太太脸色红润,在摄像机前显得安宁和慈祥。可晚上,伊莎却意外地接到了一个消息,老希尔在看电视上索菲娅太太的镜头时,由于激动,突发心肌梗死而亡。
《老人周刊》决定把老希尔当作社会道德典范来宣传,并联合多个老人社团准备为老希尔在坦尼塑一座雕像,来彰显老希尔及其家庭的爱心。老希尔的死好像对索菲娅太太打击不小,她也没能度过这个冬天。临终前,索菲娅太太拉住希尔的手,将怀里早已准备好的一份发黄文件递给了希尔,喃喃吐出两个字:“谢谢!”便咽了气。
《老人周刊》为造成更大的轰动效应,想把索菲娅太太的隆重葬礼和老希尔的雕像揭幕仪式一起来办。伊莎来征求意见时,希尔将那份发黄文件递给她,说:“不要违背了希尔家族的本意,否则他们在天上也不得安宁。这份文件就是你们要的希尔家族半个世纪以来照顾索菲娅太太的背后隐情。”
原来,50年前,索菲娅太太的先生去世后,她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便想将丈夫留下的大宅子租出去。得知情况后,希尔的爷爷出于私心和索菲娅太太签订了一纸合约:由希尔一家来照顾索菲娅太太余生,提供她晚年所需的一切开支,作为回报,在索菲娅太太死后,她的那座大宅子由希尔及其子孙来继承。当然希尔的爷爷想不到,合约签订后,70岁高龄的索菲娅太太又活了50多年。
《老人周刊》挖到了这一猛料后,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和讨论很长一段时间充斥着版面,其中有一篇写道:希尔一家为索菲娅太太这么多年的付出折合成现金,足以购买如索菲娅太太那般的宅院六座。
摘自《启迪》2008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