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电影表现方式都已被固定为电影的独特叙事方式,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电影叙事手法几乎也是在同一版本意义上无数的重复和万变不离其宗的繁衍。但是时代在不停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艺术的方式与态度也同样产生出很大的变化与不同。在当代的各类艺术中,电影和电视应该说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而最具争议的了。
一,
应该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准音乐故事片。在我创作《本色》时,不但优先考虑了影片的题材,时代的特征,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当中的特定状态,以及这些特殊人物在叙事的过程中折射出的人的本质和人性的精髓。同时也考虑电影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及现代电影语言的新结构和新思路的新的表达方式,在影片中我利用数首流行歌曲来作为叙事的辅助手段,并参与人物刻画和情节的推动及发展,这与传统电影那种沉闷冗长的场景及大量的对白可说是竟相背离的。另外它既不同于那种主题歌和片头片尾曲也不同于传统影片中的插曲。更不同于将台词歌曲化的对白性的歌曲。就目前的审美习惯来讲,流行歌曲的MTV方式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根来,但从真正的电影意义上来讲,作为叙事功能手段和参与情节推动和命运发展以及刻画人物及烘托情绪高潮这种表现方式电影还没有出现,过去的表现方式不过是插曲式的图解法。这应该是缺乏电影语言新探索意义的,不知从何时起,便形成了一种电影人不甚了解和运用流行音乐,而音乐人则更无操作电影的能力的怪圈。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创造机会总比等待机会要积极的多吧,是否到了该结束这样局面的时候了。
二, 关于影片主题思想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观察生活还是观察人生时都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从人的本性这一角度出发探索人的心理,并从生存、死亡、本性的角度出发来剖析人。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社会以及社会与人生的关系和命运。其实,在任何社会时期,都会有一些人走向善,令一些人滑向恶。不管是昌盛年代还是在灾难时期都是如此,而并非在灾难的社会年代人就必然走向善或恶。关键是人在这种“特殊”时期走的怎样,或是如何走,并且特别是这个“特殊”将会在人的一生中受到多大的影响。
我们曾经在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后做过无数次的反思和觉醒,我并不是认为这种反思和觉醒不好,而我更希望能尽快缩短事件和反思之间的时空距离。显然以往我们做的并不够!我觉的这应该是一种很独特的认识人生的角度。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系中,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阶级的人,但提在大家面前比较多的仍是饮食男女、鸟语花香等人类共有的东西。那么能否再深一步来审视人的特殊性呢?从多种角度来看人生?塑造人物形象?剖析人物?使艺术作品能在更丰富的同时再深刻一点呢?
人在自己不同时期的认识有了变化是肯定的,但在我的创作中,我依然坚守着我自己对理想、对人生道路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判断。从影片人物身上那些本色的希望有善、有美的意识和不愿走向恶的是非判断不难看出它会更加趋于鲜明。
三、影片的商业美学特征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最具普及性的大众流行艺术,但真正意义的以流行音乐作为主题音乐内容、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除画面外的主要叙事手段经典之作仍旧没有出现。传统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人对现代流行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的自命清高使得他们将其拒之门外和产生出很大的距离。正像我所创作的电影当中的某些场景一样也有着一种似乎很难即刻跨越、并使人忘却的隔离区。它或许是观念原因、或许是年龄原因、或许是审美原因、等等等等。但总不该成为持久的遗憾吧。在中国电影史中,二、三、四十年代曾是个鼎盛时期,当时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混合文化现象,时装、流行歌曲,舞蹈,时尚的生活方式等变得异常活跃。那个时期的影片几乎将当时处于流行形态的所有内容都汲入到电影当中,人们可以为一部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款服装、一个造型、一段舞蹈、一首歌曲等反复进入电影院看上几遍甚至十几遍仍能乐在其中。为什么在高科技大兴其道的现代反而将这类流行元素拒之门外却偏偏大力渲染愚腐陈旧的民俗奇观呢?其实正是因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批电影、音乐的精英人材跑到了香港和台湾才有了现在香港、台湾的电影和流行音乐的状况。难道我们所能触及到的中国电影就真的可悲到只有取悦外国评委这一条发展之路可走吗。
四、关于人物
影片中“宽哥” 这个人物既有其典型性的一面,又有他普遍性的一面。从他的个人身份属性来看他是一个艺人、歌手、明星、是隔离于大众的“特殊”人物。但从他的另一个形象来说,又是一个穿着隔离服并通过这一特殊方式变成了一个医护人员、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双重病理现象的“病人”。与其说宽哥通过“非典”这个社会事件而让他从病态走向痊愈的话,不如说是一种极致的人性回归方式。当然,在宽哥的周边,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这种反应。所以说我认为表现重大社会事件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重现本身,而在于人性转变的实质。而过去的此类影片都过于表层化、说教化、脸谱化了!尽管一部电影起不到什么关键的转变作用,但就能让人们小小的羞愧和自省、自嘲一下也是积极的吧!
目前,社会上很多年轻人都不同程度的理想主义破灭现象,并感到迷惘。更有了一种人文品格的集体沦丧。所以,我们有责任通过影片人物的特殊性来唤起年轻人心中对理想主义的回归,并将其人生价值重新焕发出来!
在影片中我用浪漫的人物关系搭砌起故事的框架,目的是希望在人物身上不游离于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凝聚人性的本色光彩!
我之所以选择歌手这一身份的人作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也正是考虑争取通过宽哥身上所特有的文化属性,用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以便可以更加客观地表达和解释老百姓,文化人,医护人员,政府部门等以及人们对社会,对疫情,对心理等一切可映射出来的关系与关联,使得影片的情节和对白都能够趋于精辟,诙谐,幽默,传情的完美效果。
同时,也更能体现当代流行艺术(电影、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然人们已经认可流行音乐这种方式,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以电影手段来体现和升华这种流行艺术。它不但突出了时代感同时也深化电影主题和新人类精英概念上的新的生活挑战,使人们从这一意义上得到反思和愉悦。我力求通过对男女主角两个既“聪明”又“笨”,既“笨”又“聪明”的人物刻画,使人物性格特别是人物的性格语言能够在片中凸现出来,让人在悲喜交加中完成一种对自我人格魅力的审视。同时加深了观众在此意义上的参与感,在优美的视听形式中完成影片的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概括。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百年来的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从《音乐之声》、《迷墙》、《流浪者》、《阿西门的街》、《搭错车》、《英俊少年》、《红磨坊》等影片的经典意义及其市场价值。
五,关于我这个编剧
很多人都已知我的现时身份,一个流行歌手。但我于1982年进入影视行业以来,参加过上百部集影视作品的拍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自修完成了包括艺术理论、导演、剧作、摄影等相关课程。见证了自80年代以来全部有关的艺术发展和变化。在头脑中形成了自我审美体系、理论体系和创作体系。这在流行歌手中绝无仅有。唱歌也不过是一个由于偶然因素而仅代表一种个人一段时期的生活经历而已。并且我在歌手生涯的巅峰时期毅然告别充满诱惑的歌手生活而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编导班,个人专攻音乐片、歌舞片片种。为的就是不放弃自己的人文理想。希望能走上影视编剧、导演这条理想之路。在此,厚重的生活积淀才更重要。另外,有一个现象也的确十分有趣,在我最初将剧本拿给周围的一些朋友帮我审看时,大部分的偏年轻些的朋友都表示十分喜欢和看好这部还未曾进入操作的电影,并很肯定的说应该会有很好的票房市场,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此片作为以流行音乐及歌手的生活与经历作为主要表现和叙事基础的作用。而有些年纪稍长的人则表示茫然,并称只有待影片完成后才能全面了解这一片种的真正功效。由此而产生出一个矛盾,喜欢和认可的中年人、年轻人都不具备决策能力,反之,有决策权的年长者对流行音乐以及以流行音乐为重要元素的电影又了解甚少。面对这种事先未曾想到的现象令我深感无奈。也不知该如何对应。只能在心中暗自期盼这一现象能及早转变。直至消失殆尽。
在1982---1994年这12年间,我在影视行业中除了美术和化妆两个工种以外,所有的行当都可以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而且很多都获过奖。我曾在91年是中央电视台正式综艺节目中拍摄MTV的第一人。在我参与的影视作品有:电影《浪漫街头》、《绝对情感》、《混在北京》、《苦茶香》。电视剧《红楼梦》、《堆积情感》、《有情人终成眷属》、《临时家庭》、《心理诊所》、《相约酒吧》等百余部集。在歌手生涯中被称作“94新生代”这批歌手里面几乎多有的第一都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例如:第一个开公司,第一个签歌手,第一个主演电影电视剧,第一个退出歌坛等等。当然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是笑谈。
自从我当歌手至今一直在收集我认为上乘的歌曲作品百余首,目的也只有一个,为今后操作影视作品打下基础。所以从物质上来说我一贫如洗,但却快乐已极。我深知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形式,绝不可脱离商业市场而孤芳自赏。我之所以选择音乐片、歌舞片这类片种,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恰恰是基于它的艺术特质,和无限广阔的商业空间。同时也希望能从个人创作角度扬长避短,区别于现在活跃在电影神坛上的其他优秀编导者们。我自问在这些编导者中从对流行音乐的认知和造诣上我还是持有所长的。目前是进入检验影像表达能力的阶段了,在我结束电影学院学习时的毕业论文也恰恰也谈的就是电影的商业性这一命题。
我的创作习惯是先由歌曲作品打动我,然后完成剧本的创作。这也许与其他影视作者的创作习惯有相悖的地方,但我却乐此不疲。总之,我认为一个好的电影人不应取决于他也许是暂时的社会身份,重要的应该是他身上多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人文魅力、人文品格的总和。
六,结语
在创作影片剧本的构思过程中,我试图表现人们在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所展示的群英图,来定向说明这段历史的曲折发展过程,引起人们进入一种庄严的反思,并唤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激情与希望。影片以特定人群的特定命运及对个人利益的虚掷作为沉重的代价,以人物的现实动作和内心世界相互交织的表现形式把它们之间的错综相对立地衔接到一起。这并不仅局限于这其中的利益是非,而是深化为具有反思意义的自我省悟:"人生的确应当有更高的境界"。它不仅表现了一部分蕴含着深刻悲剧性性格,同时还力图表现对于我们民族从这次"非典"以来的生存状态中可望复苏过来的时代激情。特别是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反思,真挚而毫不矫情,这就是我赋予人物性格的深度和生活容量,它是由于特殊时期条件所完善的真正的灵魂。坦率的说,描写“非典” 内容并不难,但超越“非典” 决非易事。我希望在此人性被给予艺术美的提升。这其中的形象和性格也同样成为一种艺术的结晶。
我渴望将这种对现实和时代的思考以及冷竣而沉郁的感情,溶汇于形象的血肉和生命的流动之中,作为审美的把握和创造。把人物赋予一种折射现实底蕴的穿透力和概括力。命运的曲折对新生活所造成的悲剧性阴影和新人类的思想光彩这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方面,将显示出在影片表现的特定时期的情感变革所特有的时代脉搏,作为艺术典型,人物将带有个人命运、个人气质的若干独特型。构成人物所特有内心隐痛,由此揭示出深厚的人情味和人性美及其对现实的凝聚力,显示着生活复杂性的典型意义。
时间:当代。
地点:北京城区
人物设计:
宽哥
童佳
董文
张雪
家旺
护士长------性格干练,善良。
刘斌
老板
李蕾
老院长------医院的领导。
大爷
曹越 -------童佳男友。
赵鹏 -------电视台记者,摄像。
人员及亲属,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