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2013-01-11 10:35:37)
标签:

教育机制的弊端

教育

分类: 转载的文章

一直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极大的意见,而且也在女儿上高中后写过有关的博客:“女儿上高中了(2010-09-11 15:33: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b5d6f0100kt5d.html),今天看到都市快报2013.01.07 A05版的一个文章,才觉得这个南科大校长说出了我的话,对他赞一个!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对你一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

 

2013-01-07

 

 

  ▉学生提问

  讲座最后,朱清时和学生们交流互动。学生们拿出了早准备好的纸片,抢着提问。

  

  问:刚才您说到了批判精神,我有个有点冒犯的问题。我们都受了多年应试教育,花了一个多小时听您讲座,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吗?

  答:这是很有用的,一旦你明白了我讲的这些,你就可以转变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你会知道对你一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培养的。现在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是文凭拿得很多的人。

  问:苹果公司乔布斯制造了苹果智能手机和iPod,这其实不是他的原创。乔布斯只是整合了别人的旧事物。您觉得无中生有的创新和这种通过整合事物后的创新,哪种更值得推崇?

  答:整合事物的创新,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的思想。什么东西都从零开始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两者都是创新思想,都很好。

  问:现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国外读书,人才外流越来越严重。你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答: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教育体系失败,这些人用脚投票,到国外读书去了。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改革的动力之一。我们要留住人才,就要建好我们的教育体系,让这些人觉得在国内也有所作为。这也是我们南科大创办的初衷。我想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会回国,因为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在国外再好,也是客人。

  我在美国碰到很多留学生,他们有一副对联:在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在国内,真脏真臭真有趣。国内环境比美国差一点,但他们觉得在国内很有趣,这是他们的家。

  问:我们现在读了12年书了,我们即使有了洞察力、注意力等,但锐气也被磨掉了。我们在后面的大学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

  答:培养这些能力,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去了国外留学,被压抑的创新能力都会被培养和激发出来。

  关键是你自己要认识到“5个要素的培养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你要回头是岸,慢慢把你的学习改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习”。你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情,就会慢慢感悟到什么是创新能力,什么是想象力,批判思维。

  

  南科大浙江招生办法

  南科大2013年的自主招生,在原有8个省的基础上新增了6个,分别是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江西、辽宁。今年新增了面试环节。浙江计划招生20人。

  自主招生考试中,高考成绩、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成绩按631比例分配。

  具体报考程序是——

  先网上报名,115日至25日完成。学生需提交的材料有:学校盖章的高一、高二、高三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单;一份手写自述,可以写自己的学习计划、对理想大学的思考、特长等。有证明自己能力特长的材料,也一起提交。学校的专家组将审核学生材料,227日,公布参加自主招生测试名单。

  3月10,学校组织自主招生测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高考结束后,上线考生将在杭州参加南科大的面试,面试通过后,考生填写志愿,通过提前批录取。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media/1/3/2013-01/07/A05/res01_attpic_brief.jpg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media/1/3/2013-01/07/A05/res01_attpic_brief.jpg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media/1/3/2013-01/07/A05/res01_attpic_brief.jpg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media/1/3/2013-01/07/A05/res01_attpic_brief.jpg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甚至扼杀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2013-01-07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media/1/3/2013-01/07/A05/res01_attpic_brief.jpg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记者 许康平 摄

  记者 胡信昌

  

  南方科技大学昨天在杭二中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昨天还在杭二中做了场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杭二中的学生和通过快报报名的读者约四百人,听了这个报告。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甚至扼杀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

  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样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南方科技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南科大录取学生,不仅看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用自主招生测试,测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等。南科大的课程少而精,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外,要写报道,做调研、上台讲解等,培养创新能力。南科大的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洞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要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