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预选——那不能不说的痛(散文)

(2011-07-15 10:43:14)
标签:

高考

预选

记忆

制度

公平

成功

奋斗

苦难

泪水

青年

教育

    在我国50多年的高考制度文化发展上,高考预选制度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历史词语。

    当今,我们已经淡忘了那个曾经折磨高考考生的制度,高考预选制度是在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

    1981年到199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高考预选制度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段历史不应该遗忘,因为这个制度的实施折射了高考改革某些非理性的特征,梳理这段历史也是一种警示。作为一名高考预选制度的劣败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能不说一说它带给我们一代有为青年的剧痛。高考预选是一座山,它就横亘在我们前面,实施预选的10年中多少莘莘学子倒在爬山的路途中,他们苦读寒窗十几载,个别甚至仅高中就读过十载,甚至更多,却无缘摸一下高考的大门,就轰然倒下了。没人去统计这10年中,有几百万学子没有参加过高考就含泪离别了心爱的校园。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让千万学子欲哭无泪。

    现在,让我们这些过来人看一看高考预选这个摧残千万学子的制度是如何出台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因为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为了减少高考工作量。1980年,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和国务院批准,规定“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区应在统考前进行预选”,按计划招生数的三至五倍,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统考。但考虑到各地情况不同,当年是否进行预选,以及预选的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确定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等省进行预选试点。1981年全国有13个省、区在统考前进行了预选。这13个省、区基本上都实行预选与高中毕业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预考试题由各省自主命题,考生必须达到各省划定的分数线,才能取得高考报名资格。每年5月,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未达到预考分数线的考生将“无缘”高考,提前“出局”。                  

    高考预选,1981年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的政策。预选方法,由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情况,把预选数逐级下达给中学,由中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预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出台高考预选的理由是考生多,录取少,竞争激烈,统考工作量大,考试、评卷工作难以做细,考场舞弊、抬分的现象不断发生,影响高考成绩的准确性。现行的录取办法给高等学校的选择余地小,影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的贯彻,加上一次统考决定取舍,没有同中学的全面考核相结合,影响选拔学生的质量。《关于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说:它(预选)解决了考生多、工作量过大、考场过于分散的问题。并说,“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
    1981年以后,每年5月,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如果不幸落选,将不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提前“出局”。举个例子,某地如果计划招生10000人,那么有资格参加高考的考生按5倍的比例,就有5万考生参加高考,如果有8万高中毕业生,那么就有3万考生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如果有10万高中毕业生,就有5万高中毕业生被提前淘汰出局。一直到1989年高中会考制度逐步实施以后,高考预选才消失。
    实际上,那时中学预选的标准只有一个:考试分数。预选加剧了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万人过独木桥的残酷在高考预选制度实施时显得更为突出。

    现在,关于高考预选制度的文献很少,很少有人专门研究高考预选制度实施的影响问题。高考预选是典型的科举考试模型。
    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高考公平。高中毕业生还没有参加高考,就被剥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那个时段的高考录取率是极其有水份的,以“考生多,录取少,竞争激烈,统考工作量大,考试、评卷工作难以做细”为由,使大批的高中生失去了高考的资格,不是以考生为本。

    想想也真是残酷:我们那届同学有90%以上的居然连高考考场都没有进过、高考试题都没有见过就被推上了社会。一个普通高中文科班50多名学生分到了4名预选指标,记得预选结果公布后,好几名女生当时就哭了。不少预选落选了的同学觉得自己挺倒霉的: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多少水平不如自己的人都参加高考了,偏偏到自己就要先选拔才能参加。我们甚至感慨要早生几年就好了!起码能参加一回高考,即使考不上,一辈子也不后悔,可是制度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事实上,我们要晚生几年也好了,大概在八十年代末期,因为高考录取率的增加,各省又相继取消了高考预选制度。就是因为这种预选制度存在了不到十年,所以现在很少人知道它,更不知道在那个岁月,这个制度给多少考生带来了沮丧和失望。

    最近,跟本地寿光一老兄闲聊,他是1984年参加的高考,对预选一事毫无记忆,甚至不知道预选这回事。我怀疑他是天外来客,否则怎么可能没有预选就参加了高考,难道寿光是特区?难道他是特殊考生?整个潍坊市都预选,那年我所在的临朐县八中文科分到了4个指标,本班50多个同学只有一人通过了预选,其余3个指标被补习班同学瓜分。当时整个山东省都预选,整个中国都预选,但事实他却真的没有预选就直接参加了高考。这是个特例,是因为该县教育发展滞后,没有及时进行学制改革,该年度没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以补习班的学生都直接参加了高考。不怪他不知道,只是他没受过煎熬。

    从那10年走过来的众多学子对高考噩梦般的记忆,不仅是高考,更在于那不合理的高考预选,只有通过预选才能摸到高考的大门。每当我从考试的噩梦中醒来,模糊中都是补习的日子,我参加过三次预选,两次败北,而高考竟然是一次通过。

    在通向高考预选的那些日子,晚自习后还要点燃蜡烛学习到深夜。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差,冬天教室、宿舍都没有可以取暖的炉子,在这样的寒夜中苦读;夏天,教室、宿舍更不会有电风扇,任凭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也要刻苦学习。饭菜没有多少营养,头发都熬白了大半,就这样坚持着努力着奋斗者拼搏着,希望能通过高考预选,能够真正参加一次高考。

    现在,平心静气地想这个预选制度,是有它的弊端,可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不能怨制度,只能说自己缺乏实力。最初的高中那两年,学校办学不规范,更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想到知识改变命运,导致基础太差,以后的日子只能是通过自己努力,奋力追赶,搭上高考的那班车,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章写罢,胸中块垒愈发沉重,不吐不快,吐了几口,却是淋淋鲜血,我心更痛!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却也付出了最为宝贵的青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