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危机干预之自杀后干预——策略咨询

(2013-08-07 09:09:32)
标签:

情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危机干预次数都非常有限,一般都不会超过10次,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少,次数少,但是任务可不少,因此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目标: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减少这件事件的社会影响;安抚家属;减少事件对其他人员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首先要考核的是咨询师本身,你是否具备危机干预的能力,很多人在危机干预以后,自己也会受伤。因此,先给自己一个评估,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不能,那么最好不要再接手这样的事情。

    接着咨询师要给自己角色定个位置,一般情况下,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仅仅是一个辅助角色。很多事情还需要公司里面的领导拿主意的,因此在危机干预前,咨询师就应该告诉自己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做不到的。

做好这两件事情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危机干预的工作了。

危机干预的流程

第一步,协助控制好各种现场

第二步,协助处理好公司与家属间的商谈

    第三步,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生

    第四步,为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第五步,找督导老师为自己补充能量

第六步,如果对方需要,培训相关人员以发现危机人群,以及简单的处理方法

 

具体来说:

 

第一步,协助控制好各种现场

这里的现场有很多种,自杀现场;殡仪馆;谈判现场;开会现场……不管那些现场,咨询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安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忽略掉的细节等等。

    自杀现场,一般情况下,越少人见到越好,因此提醒大家在封锁现场的时候,最好采取封闭方式,简单说就是用东西遮挡住,尽量不让人们看到。当然,这个也需要警方的同意。接着就是关注现场目击者的各种反应,对于那些反应比较反常和过激的人要记录,这些可能是高危人群。

    公司应急处理会议现场,一定要提醒各位与会人员注意自己的心理冲击,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与会人员简单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需要进行筛选,比如陪同家属的人,这些人必须要有很大的耐性,很好的脾气。尽可能的了解对方家属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征。针对一些情绪反应的人员,提醒对方是否因为这次事件唤起了自己隐藏的创伤,如果是,那最好找个咨询师做个咨询。

    迎接亲属现场,一定要注意携带足够的药物以及提前对对方家属身体健康做一个了解,必要的时候要有医生到场。携带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比如巧克力和螺旋藻等,因为接下来他们需要很大的能量来面对。

    殡仪馆现场,这个现场需要大量的药物、高能量的食物、水等,不光是家属需要,陪同人员也需要。现场主要就是防止情绪反应过度,以第三方中立的身份尽量缓解彼此的情绪。防止事态的扩大。

    谈判现场,往往这个时候公司方希望早日结束,加上处理人员自身对于这种事件的恐惧,他们会把自己掩饰的非常理智,结果过度理智会和家属的悲伤欲绝的情绪间产生巨大的冲突。因此咨询师在现场更多的是要安抚大家的情绪。同时,可以协助家属处理还蒙在鼓里的其他家人如何面对,往往这个问题的抛出会大面积的缓解谈判的情绪。

    ……

不管是什么样的现场,咨询师仅仅是一个辅助角色,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安抚所有相关人员的情绪,尽量防止事态的极端化和扩大化。

 

第二步,协助处理好公司和家属的谈判

    所有的人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惜事情还是发生了,要说受害者,那么大家都是受害者。要说责任,那么大家也都有责任。因此在协助谈判过程中,咨询切记需要保持中立,分析的问题一定要对双方都有好处。

    一般这样的谈判,家属主要是在宣泄情绪,因此一次性谈好的可能性不大,第一次往往也是最激烈的时候,当然处理不好情绪也会升级。因此在谈判前一定要跟公司方人员沟通好,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今天他们主要就是来接受负面情绪的。第一次谈判尽量不要否定家属们的各种反应,当然过激的还是要制止的。多一点的倾听,多一点的理解,会让谈判顺利很多。

谈判的最后,往往都会纠结在钱上面,这个时候,咨询师要友善的提醒双方,长时间的拖延对于双方人员的心理健康都不利,甚至有一些人会因为伤心过度,消耗过度,出现各种身体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插入会让人们又一次回到现实,回到理智中。

 

第三步,就是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这个往往是公司邀请心理老师的最终目的。人多,时间少,责任大,就是这项任务的最好解释。

    我们先给危机人群分类一下,一般的危机人群,首先就是好朋友、室友、工友;接着就是相关领导、目击者、亲属,以及内心也有自杀想法的人。

    对于后者,一般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因为这个工作量太大了,能做的就是告诉公司领导最近多留意一些情绪反常的人,同时暂时封闭自杀现场。何为反常?就是和平时不一样了,本来很内向的人忽然话多起来,本来很外向的人忽然抑郁起来等等。何为自杀现场?我们观察过几个自杀现场,通过细心的观察,我们发现自杀的人选择的地方绝不是随便选择的,有的人会选择高处,能够俯视全城的地方,有的人会选择一个封闭的房间……总之,这些场地的选择都和当事人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这里会诱发一些有同样想法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暂时封闭是有必要的。只要有一一丝避免的可能,都要预防。

    关于朋友、室友、工友,我们可以组织一起上课。课程的内容主要就是消除大家的内疚感,在危机干预中,很多原本没有太大关系的人,反而出现了过激的情绪反应,我们研究发现,这些人中大部分人与当事人发生过矛盾,在内心埋怨甚至诅咒过当事人,结果当事人出事了,这个时候深深的内疚感就会吞噬很多人。因此在课程中我们主要是告诉他们,一般的吵架、矛盾都很正常,之后的埋怨甚至诅咒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今天出现意外了,大家都很难过,这种情绪已经表明你们也希望他好,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最后在课程中,我们要观察,现场中反应异常的人,我们要主动去和这些人谈话,从而筛选危机人群。

    当然也有些人希望用写信等方式,让大家给当事人写封信,这个方法很好,就是要看用的时机,如果大家都在情绪激动中,那么效果就要差很多了。

    不过留意,异常反应才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何谓异常反应?比如好朋友,变得非常理智;一般的朋友,哭的死去活来;在老师讲到当事人的时候,出现厌烦表情等等,就是一切与悲伤和恐惧等正常反应不同的反应或过激的反应。

    关于目击者,采用团体辅导是比较好的方式,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这里更多的是一起表达一下恐惧,因为文化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允许恐惧这个情绪出现的,因此如果让大家知道所有人都很恐惧的时候,恐惧就被缓解了。还有就是关于内疚,很多在现场的人忽然会感觉自己很渺小做不来什么,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无力感会以内疚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分享一下关于能力边界的问题。最后就是找找可以帮助度过难关的资源,这个时候,需要一些朋友帮助度过难关,比如陪同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留意异常反应,筛选危机人群。这里的异常反应主要指的是,情绪反应平淡,超级理智,因此超级理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防御机制。当然还有其他的与众不同的反应都是我们要留意的。因此危机干预中对一些知情人的安全保障是咨询师的首要任务。

    关于公司领导,特别是处理危机事件的领导,这些领导因为岗位需要,他们会表现的异常冷静。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这次危机事件平稳处理好。不过在事件过去以后,很多领导会出现各种不同反应,或者说他们是有创伤的,他们用异常冷静来掩盖内心的恐惧和痛苦,但等事件结束以后,恐惧和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而对于这些人,我们基本上是没有干预的机会的,不过,我们可以用对他们的认可来升华他们的恐惧。当然认可要有个度,不要扩大。

    关于当事人的亲人,在刚接触的时候,那是一个危机时间,一定要控制好,特别是陪同人员以及选择的房间,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在亲人过世的最初阶段,很多人是处在一种封闭和痛苦状态,他们是不大容易被别人影响的,能够做的就是保护好他们的安全。等这阵急性情绪过去以后,当人们开始谈论其他人的安危的时候,这个时候咨询师的话才对他们起作用。

对家属的干预,基本上什么技术都用不上,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至于其他,我们也没有机会和时间继续咨询,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那种英雄主义,总想帮人点什么。把握好自己的边界才是咨询师最应该考虑的。

 

第四步,为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这里要解释一下,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太多了,不过在危机事件中,我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这里的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干预,更多的就是危机人群的干预,预防危机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而这里要提醒一下,我们基本上没有办法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干预,因为时间不允许,同时安全是我们最要关注的,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出相应的一些简单可行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发现危机人群了,我们就需要单独咨询,咨询的任务就是了解对方发生危机的概率是否很高以及可能的危机行为有哪些,至于抚平创伤不再是目标。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信息,然后通告公司和相关亲人。

 

第五步,危机干预中的督导

在危机干预前,我们就应该和自己的督导老师取得联系,告诉对方你即将前往进行危机干预,然后在过程中,如果出现情绪异常波动就要及时寻求督导老师的帮助。在危机干预以后,一定要前往督导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和整合。

 

   第六步,如果对方需要,可培训相关人员识别危机人群的方法,以及简单的危机应对方式。

如果对方提出需求,我们可以提供给对方一些简单的培训,如何应对情绪异常,以及常见的处理办法,尽量把危机抹杀在摇篮里面。当然也可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比如EAP的服务等等。

 

 

附件:关于自杀行为的一些总结摘之《危机干预策略》

 

施奈德曼总结了自杀者存在的10项共同特征,并概况了自杀的六个维度,他称其为境遇、意动、情感、认知、人际关系特征、连续性特征。

境遇特征:(1)“自杀这种常见的刺激是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

          (2)“自杀这种常见的刺激是心理需求遇到挫折”

意动特征:(1)“通常的自杀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通常的自杀目的是为了中断意识”

情感特征:(1)“自杀常见的情感特征是绝望无助”

          (2)“对自杀的内在态度通常是矛盾的”

认知特征:“通常自杀的认知态度是压缩的”

人际关系特征:(1)“自杀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想要与别人交流”

              (2)“自杀的通常行动是寻求出路”

连续性特征:“通常自杀的连续性特征是终生的应付方式”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被提前感知的,虽然总结出了很多的共性,但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有我们没有办法忽略的个性,因此放到具体的问题或者人上面,还需要我们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有关自杀的谬误

1、         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与一个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可使其产生相信的感觉,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控制。

2、         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事实上大量自杀死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

3、         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4、         自杀者有精神疾病。事实上仅有少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者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地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

5、         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种遗传倾向。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情境性的。

6、         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想自杀。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他们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威胁。

7、         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结束。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的起来的时候。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后出现“欣然”期。

8、         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和遗嘱。

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事实上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