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园

标签:
罗江李调元醒园 |
德阳罗江有文星镇,文星镇旁有垒水河,垒水河畔有醒园。醒园何人建?乃此地进士李化楠。建于何时?清乾隆八年(1743年)。其子李调元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五十年(1785年)两次重修。其时状况如何?清代文人祝芷塘有记载,“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
其一生最为推崇的诗人之一,是袁枚。然二人至死都未谋面,只是以诗文书信为媒的神交“知己”。袁枚称李调元为“西蜀多才君第一”,并以“醒园篇什随园句,兰臭同心更有谁”相赠。
后,节同时异,醒园不存。1992年,调元镇(其时镇已以李调元名改之)在原址重建,其主体建筑采用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设计建设,增建临江阁、洗墨池、大观台、木香亭、清溪草堂、剑道诸构筑物,增半亩后院菜圃,设文物陈列廊、调元诗碑廊,使其成为兼具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功能之佳处。
余在廿一世纪之初,曾游览于此,为其“风景擅平泉之胜,烟霞绘辋川之图”而惊羡不已。时序才过二十春秋,竟想不到醒园如是衰败与冷落。园内杂草丛生,浮尘飞扬,蜘蛛成网,碎瓦颓垣,门斜窗破,蚊蚋满堂,鸡飞狗窜,一片狼藉。
如今进入重视名人效应之时代。各地为争名人,不惜钻入故纸堆,或在文学名著里发掘;或将别地之名人,哪怕仅仅在此生活、居住很短时间,也算作自家的(李出生于宝林镇,上世纪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归绵阳安县,历史上属罗江,现今属安县),并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人不知。然罗江却如此轻视名人,是否与李调元出生地已划归安县,且县城有李调元纪念馆有关?
但醒园却始终在罗江境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