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江西段之大余

标签:
重走长征路江西大余南方红军游击队梅关古道 |
中央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26日,分三路从信丰、南雄、南康,进入大余境内。中路是中央机关和两个直属纵队,由红五军团作后卫,由洋口过章江,通过池江地带,再沿池江、青龙进入左拔镇,分别在大江、左拔圩、云山村围里等地宿营,随后进入崇义新溪。
红军经过大余时,雄余游击大队分别过河洞多的内河、天洞场和吉村镇的红头坑山场,设立了“红军医院”,为红军伤病员治病养伤。红军过境时,红二十二师在卵岭与从县城出来堵截的粤军两个营发生战斗,粤敌不支,退守大余城。29日,红二十二师六十四团在西华山矿区击退了粤军3个团的追击,歼敌300多名,粤军受此挫折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至10月30日,红军已全部通过大余县境,红六十四师也奉命撤离西华山,向崇义聂都进发。
红军主力长征途经大余虽然时间短,但纪律严明,态度友善,不扰民,买卖公平,打击土豪劣绅,使大余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为xy、陈毅领导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
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后,xy、陈毅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空前绝后的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陈毅元帅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革命诗篇。1937年底,赣粤湘边的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在大余池江进行改编,新组建的新四军从大余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红军长征在大余的行军路线是:油山镇(信丰)---池江镇---青龙镇---垄涧里---左拨镇---云山村---新溪村(崇义)。
红军长征在大余留下的遗迹遗址及纪念地有:洋口中央红军长征章江河渡口遗址、兰溪中央红军长征章江河渡口遗址、卵岭战斗遗址、云山村曹氏围屋红军长征中央纵队宿营地(始建于明代,外围为不规则圆形围墙。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围内有数个院落,其中曹氏总祠堂面积约300平方米,祠堂总体保存完好,部分院落遭到损毁)、河洞乡天井洞红军医院旧址、县城北刘伯坚烈士墓、沙湾赣粤边特委会议旧址(长岭会议旧址)、兰溪彭坑陈毅旧居、梅山村斋坑陈毅隐蔽处、周屋xy隐蔽处、弓里红军游击队司令部驻地遗址、黄龙镇丫山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等。
我从信丰油山镇进入到大余的池江镇境内。途经的这条路,是一条县道,公路比较窄,弯道也多,好在货车少,路面也是油路,两边都是山区,山上植被葱茏的。进入大余境内后,没有见到红军长征途经线路或留下遗迹遗址的指示牌。
到池江镇兰溪村的陈毅旧居,是途经了章江的洋口渡口的,因为没有标识,错过了到红军长征洋口渡口参观的时机。途经弓里,见路口有新四军从这里出发的字样,到村口一览。一株粗大茂密的樟树(?),屹立在村口,树旁新建了广场,广场上有各种红军游击队的标语,以及宣传画。村旁建了长征步道,穿梭于章江边和田地村落中。气氛很浓郁,广场也整洁,只是没有游客。
红军长征只是途经大余,红军长征后大余是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核心区域,尤其是陈毅元帅在1936年12月,被国民党军围困在梅岭草莽中达20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下了《梅岭三章》诗篇,抒发了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将领于“虑不得脱”之际的豪情壮怀,充满着撼天动地之情,回荡着风雷浩然之气。因为此诗,让世人知晓了南方红军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战争,知晓了梅岭,知晓了大余。因此,红军长征纪念馆(园)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以南方红军游击队为主了。不过,红军长征所经过的线路,途经的乡镇,也应该标识出来才对。
大余,位于赣江支流章水之源,五岭之首庾岭比麓;赣州市的西南边缘,西南界广东省。境内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
大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沛,生态优美。
大余古称南安,秦时设关,汉朝庾胜将军筑城驻守得名大庾岭。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大庾县,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北宋设南安军,元代为南安路,明清称南府,辖大庾、南康、崇义、上犹四县,沿袭至民国元年。1957年5月,改称大余县。
大余是丝路故地文韵长。雄踞南方五岭之首的大庾岭,是中原与岭南的地理和文化分水岭。公元716年,唐朝名相张九龄奉诏拓宽梅关古驿道,千百年来,南北文化、中西文明、先贤圣哲在此络绎穿梭,一度呈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空前景象。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两过梅关,赞誉“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宦游途经大余,取材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志怪记载,成就了千古绝唱《牡丹亭》;清代状元戴衢亨父子兄弟“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西江四戴”名重一时。宋之问、韩愈、寇准、王安石、苏辙、黄庭坚、文天祥、戚继光、朱熹等文人贤达驻足古道、咏诗作赋,承载着情感共鸣与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古道文韵。梅关已是国家森林公园和江西省风景名胜区。
大余是钨业宝地。1907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了钨矿石,中国钨业史由此开篇,成为中国钨业发祥地;累积探明钨储量44万多吨,成为驰誉中外的“世界钨都”。目前,拥有西华山等四大钨矿央企,是江西唯一的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不过,因长期开采钨矿,导致矿产资源枯竭,在2011年和2012年,先后被国务院和江西省评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前,以钨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大余崛起,努力实现转型目标。
大余也是生态福地、物产丰富。山水风光怡人,一年四季皆秀色,时时处处是风景。森林覆盖率达76.2%,木材蓄积量大,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的后花园。物产丰富,有金边瑞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余麻鸭、南安板鸭、梅城肥鸡、多味花生等名优特产。2024年,这些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型商超,累积销售超亿元。
2024年,大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86亿元,在赣州市20个区县中排名第1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94元,接待海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75亿元。
大余经济发展相对比较靠后,又有资源枯竭转型的任务,如何实现富民强县,是需要大余上下的共同努力的。但我想,像红军长征及南方红军游击战争这样的红色资源,是能够与富民的产业(像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的,比如,将红军长征经过的乡村与红军南方游击区的乡村,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使已有的梅关风景区、丫山风景区、天华山风景区等增加红色资源的项目(事实上在这些景区内,本身就有),使梅关、天华山成为国家A级景区;周屋村理学文化的乡村旅游、中国牡丹亭文化园等景区,在丰富自身文化内容的同时,将红色文化资源注入,从而打造全域红色旅游示范县。
同时,要结合森林资源丰富和特色农产品众多的优势,发展好林下经济,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