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甘肃段之镇原

标签:
重走长征路甘肃镇原 |
镇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红军陕甘支队再次进入甘肃的县。
1935年8月至10月间,先后有红二十五军、红军陕甘支队长征经过镇原。
1935年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平凉市草峰镇张寨村,越潘杨涧河进入镇原新城、平泉一带,并在此休整、筹粮一天。9月1日晨出发,行至姚家川,召开了军民大会。随后,兵分两路东进,在太平街、西坡坡村会合。9月2日离开镇原,经4天行军,进驻陕北永宁山,受到陕甘边区政府的热烈欢迎。
1935年10月9日,红军陕甘支队从彭阳来到了镇原武沟乡孟庄村。经陈家湾、马渠镇、寺庄湾,于10日到达三岔镇。毛泽东住在街北天主教堂内。11日,分两路北上。中央领导随左路一纵队行军,经殷家城、张家吊掌,进入环县境内。两路于13日在环县郑家湾会合,继续向陕北进发。
在镇原,有塔儿洼阻击战,打死打伤敌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打下了虎存州等6处豪绅的庄堡,没收了粮食、面、牲畜等,大部分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
红军陕甘支队在镇原的行军路线是:孟塬乡(彭阳)---孟庄村---刘家堡子---冯俭半缸油---三台---周家台子---陈家湾---马渠镇---唐家原---塔儿洼---寺庄湾---三岔镇---肖家园子---大石滩---新堡---白家川---殷家城乡---刘家梁---杨店子---赵家掌---蔡家坡---胡家台---张家湾---张家吊掌---苏家湾—陈掌(环县)。
红军陕甘支队在镇原是:10月9日---11日,3天。
红军长征在镇原留下的遗迹遗物及纪念地有: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三岔毛泽东居住旧址、老爷山三岔革命烈士陵园等。
我从彭阳县城出发,到孟塬上的孟庄,先是沿国道327顺茹河而行,公路倒也宽敞弯不多,天下着中雨,久旱的大地,一片湿润。到杨坪村,再沿彭城公路行,公路开始上塬,弯道多,也比较窄了,不过路况还行。到了孟庄,只有一块“红军长征刘家堡战斗遗址和秦长城”的指示牌。
进入三岔镇境内(209国道),公路边只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标牌矗立,红军长征的标牌标识,没有。到了三岔镇,离开309国道,进入005县道,才在镇头的蒲河边,见到了“三岔镇红军长征途经地”的标志。这里有一个广场,有红军长征途经镇原的简介,有红军塑像和红旗等。进入镇上,立有“红军长征三岔纪念园”的牌坊。顺镇镇的主街,我把所有的地方都看了,不见毛泽东居住旧址、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老爷山三岔革命烈士陵园的标牌,当然这些地方,也就没有见到和参观瞻仰成。既然已经建成,国家又在要求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就应该在公路边、所在镇标识清楚,让大家了解和知道红军长征经过了这里,留下了红军的足迹、红军的红色印记。
镇原是陇东地域的人口大县;民间艺术底蕴深厚(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窑洞民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传统农业大县,盛产玉米、小麦、高粱,荞麦、小米、黄豆等小杂粮久负盛名,红杏、苹果、忘忧草等享誉国内外,是陇东主要粮油和瓜果生产基地之一;有红杏(杏树栽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杏子色泽鲜艳,肉厚多汁,香甜可口,产品有甘草杏、桂花杏脯、杏包仁、杏皮茶,被授予“中国杏乡”)、庆阳苹果(苹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栽培苹果的记载,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果实硬度大、果形高桩、色泽鲜艳、蜡质层厚、酸甜适度、耐储耐运等特点)、黄花菜(史料记载,栽植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特点是花苞长、色泽黄亮、肉厚、味美纯正、营养成分高,不仅走俏大江南北,而且出口东南亚等地,被外贸部门命名为“镇原黄花”)。
2023年,镇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在庆阳市8个区县中,排名第5.农民靠肉鸡、草畜、瓜菜、苹果、药材等产业增收,发展庭院经济,劳务创收,改革促收和惠农助收,人均可支配收入1.29万元。
结合镇原的客观实际和历史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我认为,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农业上,要补齐特色上的短板。像苹果,虽说是畅销广州、上海、北京、香港及成都(我是每天必吃苹果的,吃遍了甘肃静宁、天水、定西等地的,但在成都各大商超里,我确实没有看见标明庆阳苹果卖的),在国内某东电商超市中,标明了“庆阳苹果旗舰店”,但点开后,出现的都是洛川的、烟台的、盐源的、天水的、阿克苏的,静宁的,就是不见庆阳的;只有某宝上,有庆阳苹果销售。因此,要在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上花功夫,扩大知名度,好品质商品要进入知名的商超和电商。像红杏,一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二要增加品种,三要塑造品牌,四要找准销售渠道。像黄花菜,一要扩大栽种面积,既然距离三岔镇只有20多公里的庙渠乡是主产区,三岔镇可不可以栽种?二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三要在外销的前提下,扩大内销。
文化上,要补齐资源不丰富的短板。虽然民间艺术底蕴深厚,但不得不说,难于形成景观,吸引不了游客。深入挖掘红军陕甘支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留下的红色资源,看哪些可以转化为乡村旅游的内容,从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再加以与特色农业、乡村发展的结合,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增加景点的吸引力。
旅游上,要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县级的文化旅游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城乡建设部门、政府农投公司等加强联系与协作,建立工作机制,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乡镇、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等,共同完成乡村旅游规划的建设任务,促进乡村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