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甘肃段之宕昌

标签:
重走长征路甘肃宕昌哈达铺 |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两次到达宕昌的哈达铺,得到修养补给。党中央、毛泽东在这里“一张报纸定乾坤”,作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哈达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途中改变命运的重大“决策地”,中国工农红军万里征途上的“加油站”。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哈达铺镇;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召开,讨论了组织部工作,正式对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正式决定了关于张国焘问题决议的起草,由洛甫负责;22日,在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宣布改编后的红军陕甘支队要到陕北去;23日,红军离开哈达铺北上,经理川、八力,进入岷县。
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进占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10月4日,红二、四方面军相继北上,离开哈达铺。
红一方面军及陕甘支队在宕昌的行军路线是:绿叶村(岷县)---哈达铺镇---理川镇---八力乡---闾井镇(岷县)。在宕昌的时间是:1935年9月18日至23日。
红军长征在宕昌留下的遗迹遗址,主要集中在哈达铺镇的一条老街上。这条街长约1200米,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有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址“同善社”、红二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张家大院”、原哈达铺“邮政代办所”、红四方面军长征旧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聂荣臻等将帅住址等。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在老街的北端。
我从岷县的绿叶村,走国道212,翻过一道山梁后,就到了哈达铺镇。
红军街北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陈列着红军长征在哈达铺的系列革命活动,以及党在宕昌县的组织发展的内容。
红军长征经过的宕昌乡镇,都在其北部。
宕昌,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海拔在1138米至4154米间,属青藏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受岷江、白龙江等河流的冲刷、切割,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异常复杂,有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单元,南部多深山峡谷,北部多黄土梁峁。北边的界山,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宕昌受其地形地貌影响,经济发展上,坚持了“农业优先型”的思路,夯实了农业,形成了中药材、草畜、马铃薯、经济林果、蔬菜五大特色产业,拥有大黄、黄芪、党参、当归、百花蜜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及浆水梨、黑紫羔羊裘皮、花椒、油橄榄、大蒜等特色农产品,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了努力。2023年,宕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3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4.3:70.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7.6元。在这些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中,红军长征经过的哈达铺、理川、八力乡镇,就有中药材种植及药材专业销售市场,马铃薯的栽种,浆水梨、黑紫羔羊裘皮的生产。
宕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春秋战国时期为羌人居住地,三国时,邓艾伐蜀过境。现存有宕昌古城、羊马古城、三国古栈道、振臂桥等遗迹遗址,有古藏文苯教文献、宕羌傩舞、宕昌抟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又为灿烂文化添彩,哈达铺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红军长征只经过了宕昌的北部的几个乡镇,而从发展势头和后劲来看,哈达铺无疑是已经可以成为宕昌经济、文化、旅游最好的镇。在未来的发展中,宕昌要高质量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按照既定的“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发展思路,抓好落实,当前要研究解决红色旅游客流量不足、年度不均衡、景点少停留时间短、与迭部岷县协作开通红色旅游线路等问题,研究解决与本县官鹅沟旅游、八力草原旅游的深度融合,研究解决与农旅的深度融合,研究解决哈达铺火车站虽然每天有几十班次的停留,但来自兰州、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许多班次,都是在半夜或凌晨,落地后的服务问题,总之,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一定能使红军长征沿线乡镇,繁荣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