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四川段之黑水

标签:
重走长征路四川黑水冰川彩林 |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近9万人次,先后3次途经黑水。
1935年7月2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组成的先头部队,翻越雅克夏雪山,到达黑水马河坝。雅克夏雪山海拔4443米,终年积雪,气候变化异常,冰峰雪岭,险峻峥嵘,人迹罕至,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三座雪山。7月3日到达昌德村。7月6日,翻越海拔4283米的昌德雪山。7月7日,从三打古出发,翻越海拔4752米的地势险峻,群峰耸矗,坡陡谷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海拔最高的达古雪山,进入松潘,向毛儿盖进发。
7月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翻越雅克夏雪山,到达马河坝。7月11日沿河而下,直抵泽盖、芦花等地。7月18日、7月21—22日,在芦花小头人泽旺家两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统一全党思想,讨论并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工作。会后不久,中央领导离开芦花,翻越达古雪山,于7月28日进入松潘的血络、沙窝等地。
1935年9月至10月间,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停止北上,使已过草地部分红军按原路撤回南下,路经毛儿盖、黑水去金川。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右纵队北上,于7月17日进入黑水休整、筹粮,约半月左右,离开黑水到毛儿盖。
红军长征在黑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为疾病、寒冷、国民党飞机轰炸、反动武装袭扰,数千名红军指战员在雪山峡谷中埋下了忠骨。
在黑水期间,红军共筹集粮食710万斤,熬制土盐5000斤,筹集大批牛羊毛皮等御寒物质,借用宰食牲畜3万余头,黑水人民为红军北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长征途经黑水的线路是:刷经寺(红原)---雅克夏雪山---马河坝---昌德村---芦花镇----泽盖---三打古---达古雪山---沙窝(松潘)。
愈往县城芦花镇走,公路两边红军长征的标识、标牌、塑像、灯杆红旗之类多了起来,让人很容易地来到芦花会议遗址。
从县城出来往毛儿盖去(因为红军长征路线是要翻越达古雪山,现在黑水到毛儿盖的公路是沿着毛儿盖河走),刚离开县城,公路边就没有了红军长征的标牌、标识、红旗红军塑像之类,有点不可思议。
总的来看,黑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启动,只是还不够快。
黑水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面积4165.32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3万人,藏族人口占92%。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00米以上的雪峰有4座,平均海拔3544米,县城海拔2350米,有岷江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及48条溪流流经全境。国道347和省道446松黑路、447热卡路沿黑水河和毛儿盖河穿行,其乡镇也沿这3条国省道分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近年来,黑水县着力打造冰川彩林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有达古冰川、三奥雪山两处4A景区,知木林核桃园区3A景区,以及卡龙沟景区、奶子沟彩林观赏区、知木林彩林区,色尔古藏族,卡龙沟镇才盖村、沙石多镇羊茸村、芦花镇三达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彩林、冰川在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
推进生态效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产业优化升级。拥有特色农产品色湾藏香猪、核桃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水凤尾鸡、中蜂蜜、大蒜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豌豆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舞蹈)、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民间格斗舞等项目。
加快了沙石多文化旅游产业片区、知木林生态农旅片区、扎窝三产融合片区的协同发展。
我在想,像黑水这样一个人口小县,又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保护区,以彩林冰川为主的旅游有了一定知名度,如何将冰川彩林这张品牌打得更响,真正实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唯有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结合起来,用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旅游的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休闲,进而带动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