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闹元宵

标签:
罗城古镇闹元宵民俗 |
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灯舞闹元宵活动,又在犍为罗城古镇船型老街戏台前上演。
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乡亲,就络绎不绝的来到灵官庙至戏台的老街上,把两边的街檐,挤得满满的,翘首等待着舞麒麟、舞龙灯、舞狮、舞牛儿灯的队伍出现。
上午9点30分,来自罗城镇机关、各村(社区)、团体等31支花灯巡游队从镇政府集结出发,沿新街、船型街、上节街、罗城中学、古镇游客中心等线路巡游。队伍巡游进行中,举着单位牌子,敲着锣,打着鼓,造型各异、精彩纷呈的麒麟灯、龙灯、狮子灯、牛儿灯及各种人物造型依次行进,其中蔡氏麒麟灯,滴水岩、船型街、七星村的龙灯、狮灯、牛儿灯在戏台前进行了即兴表演。
在老街的巡游,进行了约1个小时。随后,在戏台上,古镇的文艺爱好者,为乡亲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
我是早就听说罗城闹元宵是一种传统民俗,也是很闹热的,有朋友也多年来拍摄闹元宵活动。不过,来看这个民俗却是在今年。现如今,各地都十分重视传统民俗活动的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佳节之时。无疑,罗城古镇的灯舞闹元宵活动是成功的,观众多,内容也丰富,气氛还是比较闹热的。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是观众虽多,但以年老着和妇女为主。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小伙,是比较少的。是因为外出打工已经出发,还是他们对这些民俗活动不喜欢,亦或是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呢?
二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参加者,以妇女和老人居多。许多支舞龙灯队伍,几乎都是以妇女为主,个别有男子参加,只有舞狮、舞牛儿灯等,才是以男子为主;装扮成各种人物的,以老人为主。年轻人或男子参加少,又是啥原因呢?
三是特色还不突出,关注度不够。在这些项目中,除了舞麒麟灯是当地(犍为)的特色外(省级非遗项目),其余的,各地都有,吸引不了外地游客;好像也没有将“闹元宵”活动,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当然不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倒是在一家茶铺,店主穿着红长衫,吸着长烟杆和粗叶子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喝茶拍照(当地人喝茶每人3元/碗,游客10元/碗),即有乐趣,也有特色,更是增加了他的收入;据他说, 央视还拍摄过,上过电视呢。
四是观赏有余,参与不足。不得不说,龙灯、狮子、麒麟灯,制作也不是那么差劲,观赏性还是有的,但是,只能欣赏,观众不能参与。也就是说,在表演前或表演中,没有观众的参与环节,观众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少年儿童,若让他们接近,会增强他们的喜爱程度,从而埋下传统习俗的种子,为今后成年后喜欢并传承习俗作好准备。
民俗活动有无鲜活的生命力,在于是否是民俗的参与者由老一辈传递到了年轻人手中。新华社报道的福建400年的“游神”民俗火出圈,就在于吸引了年轻人,出现了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的良好局面,不仅仅办得闹热,当地人喜欢,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和火出了海外。这一点,值得犍为罗城灯舞闹元宵的组织者借鉴与学习。
其实,罗城古镇民俗活动提升是有条件的。罗城的船型建筑布局,特色鲜明;犍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展较好。如果民俗活动与罗城古镇旅游相结合,与犍为的人文相结合,积极吸引企事业参与,注重吸纳年轻人参加,罗城的“灯舞闹元宵”习俗,不火都没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