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茶铺

标签:
游记 |
一间茶铺
一间茶铺,开在镇的一条名叫太和的街上。
而这条太和街,如今却是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只剩下街头的三棵高且大的黄葛树,街中的这一间茶铺。



茶铺前是一棵粗壮的梧桐,旁边有一棵挂果的气柑(柚子)树。
房是川西传统的砖木结构的平房。墙上烟熏火燎的,地上三合土已经凹凸不平,说明了年辰的久远。
标准的川西老茶铺的配置:矮方桌、竹椅子、盖碗茶。来此吃茶的,都是周围团转的,也有远道而来的。不是图茶钱的便宜,虽然至今花茶、素茶(绿茶)只卖5元一杯,而是一种念旧,念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心底的记忆。有念旧想法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抑或是对川西茶铺感兴趣的,因而这里喝茶的,都是有一定岁数的、有文化的、拍照和视频的、写生的,以及一些外国的。
开茶铺的,是六十开外的夫妇。据他们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了,现在都快四十年了。房子是自己的,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政府将太和街这一片全拆除,不晓得搞啥子。因为嫌拆迁补偿低了,没有签字,所以整条街就只剩他们一家了。问他们茶铺还要开好久,“看情况吧。如果政府估到要搬,莫法,就关了吧。反正年龄也大了,该休息了。我们也像你们一样,到全国各地旅游。”惋惜、无奈中又透着一种留恋、解脱。
离开茶铺时,我在想,茶铺无疑是老的,黄葛树也是老的,街的尽头,还有著名学者、书法家丁季和的旧居,府河对面有上世纪4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避难的居所,这些,无疑已构成这个镇的文化记忆的载体。如果将这些载体保留下来,就可以留住人们心底柔软记忆中那抹淡淡的乡愁,进而形成这个镇的文化地标呢。
中午我们在镇上的一家百年老店用餐。这里也是回民聚居区,牛肉餐馆特别多,菜品味道韧嫩鲜香,非常可口,且价格实惠。
茶铺在哪里,又叫啥名字呢?
在郫都区的团结镇。团结镇又名太和场,兴于清雍正时,曾经是郫都区的“四大场”之一。都江堰内江的柏条河,流至距镇2公里的石堤堰(清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年羹尧修建)时,一分为二,左为毘河,右为府河(又名锦江,成都的母亲河),团结镇处二河合抱中,倒也景致清新,气候宜人。
名字叫悦来茶馆。与府河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