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了陕北八个村落

标签:
陕北村落游记 |
游了陕北八个村落
今年(2023)四月下旬的“陕山文学之旅”,游了陕北的八个村落。依游历的先后,它们是:西安皇甫村,韩城党家村,延川郭家沟村,清涧王宿里村、高家坬村,绥德郭家沟村,吴堡寺沟村,佳县木头峪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地理位置上讲,不是所有游过的村落,都在陕北,比如西安的皇甫村,韩城的党家村。为了行文叙述的方便,统称为陕北。我知道这样不严谨,但西安的皇甫村与吴堡的寺沟村,都是因为一个人——作家柳青(前者是后半生的生活村,后者是出生与青少年生活处),而联系起来了;这样一看,只有党家村,算不上,但它靠近大范围陕北延安的宜川,姑且算上吧。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村的情况。还是按游历的先后顺序吧。
皇甫村,位于西安长安区王曲街道神禾原西畔,面向滈河滩,南望终南山,距西安市中心只有20公里。人民作家柳青1952年来到村里安家落户,在此生活14年,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中篇小说《恨透铁》和长篇小说《创业史》。2006年,柳青诞辰90周年时,建成柳青广场,诞辰100周年时,建成柳青纪念馆;2019年,柳青故居在原址旁复建落成,在神禾原柳青墓旁,建成柳青文化园;2021年,柳青文学纪念馆在故居旁落成。故居周边的房屋、道路进行了整治,与原上墓相连的山路,也修建通行。
党家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形似“葫芦”,距韩城市区约10公里。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寨、古塔、祠堂等18处,古四合院民居123座,砖雕、石雕、木雕精致,建筑精良,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2001年,党家村古建筑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4A旅游景区。
郭家沟村,延川城西5公里处的一个自然村,紧邻延川到延安的国道210边和长延高速延川出口旁。这里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故居。他自7岁因家里困难,从清涧县被过继给延川的伯父,就生活于此。他的故居在沟口的崖畔平台上,是一个两孔窑洞的小院。窑内破旧,衣被陈旧,反映出当时生活的拮据。延川县正在借助故居打造路遥文化产业园,故居已经进行了保护和提升,建了路遥作品陈列室、影视剧播放室、书屋,再现了《平凡的世界》“双水村”的小学、大队部等
。
王宿里村,位于清涧县老舍窠乡无定河边。周围山高坡陡,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盆地里栽种着近150株千年枣树,红枣个不大,体型方墩,皮薄肉厚,核小味美;盆地周边山坡上,是石窑洞、石门、石院组成的三孔、五孔的宅院。打造成了4A 景区,有全国美院学生写生的基地、民俗文化大院,历史遗留景观“唐王寨”“无蚊石”,自然景观“千年古枣园”“石人腿”等。
高家坬村,位于清涧高杰村镇黄河边。这里山高坡陡,峁梁绵延,气势宏大,当年毛泽东主席的咏雪词篇《沁园春·雪》诞生于此。现在,村里建了窑洞美术馆、黄河奇石博物馆、农耕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等民俗文化园。村旁山顶上,建设了“北国风光景区”,有藏雪楼、毛泽东诗词馆、门户区等项目。
郭家沟村,位于绥德城东20公里的满堂川镇,因2015年《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外景地而名声大震。其实,郭家沟村依山傍水而建,窑洞院落散落在山坡上,石头垒的大门、二门、院墙,院里种着枣树、榆树、槐树,高大而有景致,角落摆着石磨、碌碡、石槽,门上、窗户上贴着大红春联、剪纸,自然淳朴,早就是美术写生和影视拍摄基地,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围绕《平凡的世界》打造成了现实版的“双水村”,在田福堂家、孙玉厚家、孙玉亭家、王彩娥家、党支部等院落,布置了一些具有陕北风情的业态,2018年,评定为国家3A景区,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寺沟村,吴堡县张家山镇的一个小村子,四周群山环绕,纵横的沟壑呈丁字型,将村庄分隔成不规则的条块状,虽贫瘠而厚重。这里是作家柳青故里。在陕北土地上,柳青创作了反映陕北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地雷》小说集。2019年,吴堡县在这里建设了柳青文化园,由文学之门、柳青文学馆、故居、私塾、书院、路遥馆、陈忠实馆及陕西作家、榆林作家、延安作家、延安革命时期作家、知青作家、作家签名墙组成,故居所在的沟,已经被这些建筑所占据,几乎没有了人家。
木头峪村,佳县黄河边上一个曾经富庶繁华,而今稍显冷僻的“中国传统村落”。曾经的富庶,留在了40余户砖瓦抱厦四合院的明清建筑中;曾经的繁华,至今还飘扬在毛泽东主席赞扬过的晋剧《反徐州》声腔里。
为了后文叙述的方便,我把这八个村,简单的分一下类。在这八个村里,有三个是以名人故居为基础打造的村,一个是以古建筑群为主,人文资源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四个村都是特色比较鲜明,或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或成为拍摄黄土高原影视剧的外景地。还想说的是,有三个村靠着或紧邻黄河,它们是木头峪村、高家坬村、王宿里村。八个村的打造,应该都在新冠疫情前,即2020年前。
现在说说游历时的情景。
前面我说过,这次的陕山文学之旅,是在四月下旬,这个时间段很重要,因为距“五一”小长假,不到十天了。有媒体预测,今年的“五一”假期,将会大爆发,是疫情三年以来最火爆的。事实是,“五一”过后,国内许多景区的旅游人数,已经恢复到或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我们所游的这八个村,时间要么是上午,要么是下午。
总的情景是,有点惨不忍睹。可以这么说,几乎这些村,在我们游历的时候,都成了我们4个人的专场,至多游过了或者游的时候,还有三五个游客。
三个名人故居村,一起说说。
皇甫村是上午9点左右到的。村口立了一个钢架柱子,上面有“皇甫村-柳青《创业史》的故乡”,旁边是一个走廊,有柳青介绍、创作成就、柳青格言等文字。进村后,有指示牌,标明柳青故居、墓的方向。
柳青墓旁是柳青文化园,主要介绍柳青创业史的情况。墓有围墙,且大门紧锁。透过墙,看见墓里有高大的柳树和柏树。围墙前有柳青半身沉思的塑像,墙上《创业史》介绍及画。问旁边一位妇女,墓门啥时开,她说只有预约了,或者是上面有人来祭扫才开门的。还告诉我们,故居也要预约,否则,进去不了。我们抱着试试的心理,还是去了故居。
故居前后左右都有民居。路口是一座现代建筑,也就是柳青文学纪念馆,不过大门紧锁。一株苍劲的皂荚树在路旁,树下是一个平台,有木凳和一辆自行车,说是柳青经常在这里休息与村民交谈。最西边即故居,还好,遇到长安区机关在这里开展一个主题活动,管理故居的老人将门打开,让我们得以参观。
在皇甫村,除了参观,看了实景、文字、图片外,仅仅是增加了对柳青的了解。仅此而已。
寺沟村是下午4点过到的。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她都在锁故居里的展室了。与她交谈了几句,买了一本《创业史》后,又打开展室门,让我们参观了。这里所有的展馆,要么关着,要么里面没有多少东西。不像是经常对外开放的,展室的窗户、门,都铺满灰尘,没有人活动的印迹,像新建的房屋,空置着。故居恢复得已没有过去的原样,有点洋气了。
郭家沟村,是中午过后到的。景区售票处感觉没有人,我们就将车开到了路遥故居门口,一位工作人员过来,说要买门票才能进去。只好又回到售票处,原来窗口没有全开,误以为没有人。2016年,我曾经来过这里,当时故居才恢复没有多久,书屋、作品展室、影视剧播放室都还可以参观,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现在书屋、影视剧播放室门关着,展出的内容没有增减变化,工作人员也没有介绍。延川县将在这里建设路遥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占地5700亩,总投资1.8亿元,建设中国文学殿堂。故居前面,正在修建的一栋建筑,也许就是园区的剧场、影院项目。
党家村,我们中午过后到的,售票处、景区入口处、村里导游处,都只有一个人,剩下的,就只有三五个村里的老年人了。很多的院子,都是大门紧锁,而且门锁上落着灰尘。问了一位还住在“光裕第”里的老人,村里为啥这么清静,老人说许多人都搬到村外新居去了,年轻人都到外面或韩城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人了。我们本来准备在这里住宿一晚的,见村里挂着“民宿”“旅馆”牌子的院落,都是大门紧锁着。感觉没有为“五一”小长假做准备的迹象。2000年“五一”我第一次来,火爆得不得了,游客几乎挤爆了每一个院落。下午5点过离开时,来了一个30人左右的旅游团,导游介绍着参观。
王宿里村与高家坬村,相距较近,我们是在下午游的。在村里,我们只见到村民3个人,绝大多数的窑洞、院落,都大门紧闭。还有许多窑洞,窗户破烂,院墙破败,院里杂草丛生,仿佛主人已经丢弃这里。民俗大院里,像废弃的仓库,无人打理。学生写生基地的大院,大门紧闭。就连村民委员会的地方,也是没有一个人。高家坬村旁的“北国风光景区”游客中心,没有一个人。村里也是静静的。
郭家沟村,下午来的。进村口,有几个村民在摆摊卖着东西。走进村里,也是无数的院落,没有人而衰败。一些窑洞、院落,感觉许久没有人居住了。像田福堂家,大门紧锁,王彩娥新家,已经荒废,孙玉厚、孙玉亭家,虽有人住,已经破败。村里总共只有七八个游客来游玩。
木头峪村,近中午的时候到的。村口广场上,有一些村民在摆摊,也有村民在装修餐馆;村里有人在修缮房屋。还是没有一个游客。我们准备在这里午餐的,也没有一家餐馆可以吃,哪怕是面馆呢。
为啥会这样呢?
也许新冠疫情是首要的、外在的、客观的原因。
三年的疫情,影响之深远,影响之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后疫情时期,还要影响多久,无法预估。疫情后如何发展,考验着地方政府和村民。“五一”前的静悄悄,又似乎印证着当地的无助与无奈、无计与无策。
期望过高、事业与产业误解、产业不清晰,也许是次要的、内在的、主观的原因。
八个村里,恐怕有七个村(党家村除外),都是疫情前规划或建成的特色村落,寄予了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起引领的希望吧?政府与企业、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进行打造,成为文化园、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结果一场疫情,不说是希望破灭,起码是有点渺茫了。
说事业与产业误解,是没有搞清楚二者本质区别。简单的说,事业是不管赚不赚钱,都要投入,或者是投入后,不计回报的,比如,涉及到柳青、路遥的故居修缮与保护,比如古建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之类的投入,就属于事业范畴;而将故居扩大化,建成文化园、文化产业园了的投入,就属于产业了,这时,就要分析这个产业的投资回报问题。尤其在文化方面,不是所有的事业,都可以转化为产业的。再说文学创作,那是个体行为,不是集体行为,无法形成产业。联系到柳青和路遥故居建的文化园、产业园,真没有产业的基础。即便是乡村振兴里提到的产业,那也是指三产业中的文创产业,不是文学创作。理解了事业与产业的区别,就不难理解名人故居为啥游客那么少了。
产业不清晰,说的是这些村各自都有特色,但发展的方向不一样。不是所有的村,都可以搞旅游,要看这些旅游资源能否转化为产业资源;不是所有的村,都可以将习俗、非遗、文化遗迹等,无限放大,打造文旅村落的,因为一些文化的载体,不具备商业和产业价值的。就七个村落来讲,好像都没有找到发展的特色产业:是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休闲观光、特色旅游商品?都不突出。
还有一点,柳青、路遥故居,都涉及到不同县的两个村,都在打名人牌,如何同中有异,在协作中形成各自特色,好像没有体现出来;三个沿黄村子,结合沿黄观光公路,打造自己特色的东西,也不够。
最后说说我对于这些村,未来发展的建议吧。
柳青的两个故居村,相互之间要有联系,不要各搞各,但也要有各自的重点。
皇甫村,重点放在柳青落户此地,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熟悉了农民的生活特性和农村风土人情,写作长篇小说《创业史》,以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为叙述背景和对象,鲜明的时代性完成了对历史的文学化记录,进行深度的挖掘。通过故居、生活过的场景、《创业史》再现、园区、纪念馆等载体,曲艺、戏剧、说唱、讲故事等艺术形式,展示、展现皇甫村的变化,以及未来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中的愿景。
寺沟村,在柳青文化园的基础上,能否建成中国作协的“全国乡村文学培训基地”,对乡村的各类文学创作者(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曲艺、影视剧、歌词、故事等),进行培训提高,从而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这样一来,所有场馆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纯粹的文化事业,变成了文化产业,而且成为全国的惟一。
路遥的两个故居,都进行了修缮、维护、打造。从纪念性质的展馆(室)来看,虽然所展示的内容有重复,但明显清涧的好于延川的,虽然路遥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延川。延川郭家沟想打造“路遥文化产业园”,除了地理环境狭窄外,一方面有清涧的竞争,另一方面,还有因拍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而名声远扬的绥德郭家沟的压力,难度不小。我倒建议,与其单独打造,不如联合清涧和绥德的两个村,共同来打造。也许,这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王宿里村和高家坬村,相距不远,且本身村落不大,民俗、建筑相同,立足自身优势(王宿里的千年枣树与美术写生基地,高家坬的绵延黄土风光),串联起来,与周边的袁家沟革命遗址,共同成为清涧“北国风光风景区”中的景点,成为沿黄公路边的必游景点。
郭家沟村,既然已经因为拍摄《平凡的世界》而扬名,本身也是众多影视剧的外景地,就要跳出简单的旅游,简单地复制影视剧中的场景来吸引游客的做法,不妨就打造成“中国黄土高原影视基地”,今后,所有的凡是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电影、电视、微视频等,都到这里来拍摄。成为与横店齐名的影视基地。当然,前提是榆林市,或绥德县,政府要主导,郭家沟村及其村民要参与,才能成功。
木头峪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沿着黄河,是沿黄公路的旅游、休憩之地,重点放在旅游。保护好民居,传承好非遗之晋剧及民间戏曲,发展以民宿为主的住宿业,搞好旅游配套服务,成为沿黄公路上的重要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