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2023-05-17 11:35:16)
标签:

游记

旅游攻略

文学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山西的文学之旅,主要游历什么呢?

游历以赵树理为旗帜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故居及周边人文景致;他们受山西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在元代“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均是山西人,元曲“四大悲剧”中的《窦娥冤》《梧桐雨》,“四大爱情剧”中《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均为山西元曲作家作品,而《西厢记》虽然作者不是山西人,但故事的发生地,却在山西。至今,山西境内还保留着元代的戏台,文学之旅也一并考虑。

山药蛋派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的主帅是赵树理,但赵跟流派并没有太多联系,他的创作,显然高于那些主将们,他事实上只是一个“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实践、创作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流派的创作乃至命运。这一流派的主将有“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以及刘江、李古北等。

其文学特点是:

1、重视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强调文学“为农民服务”,把农民作为主要的表现和读者对象,坚持用文学作品教育启蒙农民、陶冶农民,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2、他们的创作已基本形成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审美品格,形成了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们的小说在结构上讲究有头有尾,首尾一贯,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小说的语言,主张要照着原话写,写出来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尽量删去,不连贯的地方补起来;以说话为基础,把它修理得比说话更准确、鲜明、生活。

3、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们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山西抗日根据地广大农村的斗争生活实际,描摹了太行山、吕梁山及汾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生存方式等。共和国初期,他们回到山西,继续生活、工作和创作。他们的风格更加成熟,共同的特色趋向鲜明。这一时期他们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农村斗争和农民生活,在歌颂农村涌现出新人新事新道德的同时,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犹豫、徘徊和痛苦,尤其是敢于大胆揭露生活的阴暗面,鞭笞和批判农村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浮夸风和道德败坏等劣行。

山西的文学之旅,主要以赵树理、马烽的故居来串联。

1、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是沁水县尉迟村人,他的创作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标志是长篇小说《盘龙峪》的出现;创作的高潮期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建国后的《登记》《三里湾》是高峰的延续;《三里湾》之后,是其创作的下滑期,代表作有1958年的《“锻炼锻炼”》;1962年“大连会议”后,其创作即进入了衰落期,1966年的剧本《十里店》标志着创作的结束。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歌剧、评剧、豫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深受观众喜爱,他的其他小说,也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成就了一批艺术家:郭兰英(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扮演者,《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是经典唱段)、赵丽蓉(评剧《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扮演者)、新凤霞(评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扮演者)、贺友直(曾经于1959年、1980年、1996年和2010年四次将《小二黑结婚》,改编成连环画,成为经典)、郭维(电影《花好月圆》导演,根据赵树理的《三里湾》改编)。

马烽,原名马书铭,孝义县居义村人。他的创作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其代表作是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张初元的故事》;高潮期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代表作有《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1962年“大连会议”之后,创作进入下滑期,至1966年,代表作多为散文及纪实性文字;新时期之后,他的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有“农村三部曲”电影剧本《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与孙谦合作等),小说《玉龙村纪事》等。

值得一说的,是马烽1959年编剧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文学剧本,由长影著名导演苏里执导,李亚林、金迪等主演,于1959年公映,影片生活气息浓郁,充满青春活力,轻松愉快,生动热烈,为建国后十余年间农村题材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男女主演通过对高占武、孔淑贞角色的塑造,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电影界中的地位,也一跃成为新中国22大影星。该片及1960年编剧的续集,贡献了两首歌曲《樱桃好吃树难栽》《人说山西好风光》,一经公映,便传唱全国,至今不衰。尤其是后者,已经成为山西的名片,毫不夸张的说,成为山西的“省歌”。

赵树理与马烽作品的艺术特色是:1、赵树理是极善于讲故事的,人物鲜活、厚实。2、赵对打卦算命、装神看病,给予了善意的批评;唱戏、闹社火、办八音会等民俗,给予了肯定、歌颂。马烽书写的是晋西北吕梁山区的风土民情,如封闭的大山、干旱的土地、贫寒的土窑洞,如晋西北人的尚武精神、务实秉性、倔强个性、俭啬民风等,描写都简练、朴实、鲜活。3、赵树理的语言质朴、幽默、深厚;马烽的语言简洁、清新、刚健。

具体行程安排是:从山西南边的永济开始,北边的河曲结束,以六天的行程安排考虑。

D1:各地——普救寺——蒲州故城(4公里)——鹳雀楼(2公里)——永济虞乡镇董村戏台(46公里)——临猗关源头村(34公里)——关公故里(34公里)——运城市(24公里)(144公里)

D2:运城——沁水西文兴村(190公里)——阳城砥洎城(54公里)——阳城皇城相府与郭峪村(7公里)(251公里)

D3:皇城相府——沁水尉迟村(13公里)——沁水郭壁村(10公里)——沁水窦庄村(2公里)——沁水湘峪古堡(17公里)——晋城市(45公里)(87公里)

D4:晋城——长治琚寨村(84公里)——长治城隍庙(29公里)——平顺虹霓村(54公里)——平顺县(31公里)(198公里)

D5:平顺——汾阳杏花村镇(290公里)——贾家庄村(10公里)——汾阳(8公里)(308公里)

D6:汾阳——河曲旧县村(326公里)——河曲县(38公里)(364公里)

具体行程游览的景点简介

D1:普救寺:始建于隋,原为一座佛教十方院,有三大士洞、天王殿、大佛殿、藏经阁、鸳鸯塔、关帝殿、西厢书斋、别墅花园等;寺内高耸的鸳鸯塔,本为唐建明修的舍利塔,平面方形十三层,高50米,塔身中空,为我国古代园林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世界六大奇塔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爱情剧的经典之作,普救寺也就成为天下有情人心驰神往之地。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蒲州故城:永济是盛唐六大雄镇的河中府城。现存唐蒲州城被埋于地下,地上为明内城遗迹。内城墙砖砌周长5400米,保存完好,外城为唐夯土城墙,周长5700米,城中鼓楼砖砌方形台基尚存。故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有1989年出土,唐开元时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7根铁柱。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为军事瞭望的戍楼;唐宋时成为中州大地登高揽胜的好去处,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使其天下扬名,成了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军守将为延缓蒙古军攻城,焚毁鹳雀楼;明初,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199712月,鹳雀楼重建,200210月正式对游客开放。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董村戏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庆二十年(1819年)两次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元代建筑风格明显,木雕精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伴随元杂剧营运而生,见证了杂剧的登峰造极;杂剧虽衰败,一种以戏台为传播载体的蒲剧,却自清以来,一直在戏台上演,每逢唱戏之日,十里八村的乡亲赶到这里,欣赏《西厢记》《窦娥冤》等蒲剧的经典曲目。

关源头村:临猗关源头村,“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出生地。他的一生是,自小远离家门,长在平阳,流落到大都,又客居到临安,后葬河北安国伍仁村。据清道光年间关氏族人修谱所撰的《关圣帝家谱》记载,他是三国名将关羽第四十五后裔。而该村的先祖是关直,他是关公的四十二代嫡孙,有四子,其老四又生三子,长子就是关汉卿。村里有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民国二十年,再修于2014年。庙里东厢房有关汉卿的牌位。距村两公里有关汉卿大剧院。

关公故里:在运城盐湖区解州镇。有关帝庙和常平村的关帝家庙。关帝庙始建于陈隋之际,宋元到明清,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扩建,清末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民国年间又修复与重建。总占地面积有7.3万平方米,庙貌宏大、建筑精美、历史悠久,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关帝家庙又称关帝祖祠。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D2:西文兴村:位于沁水县土沃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有18条明清古街道和大批古建筑。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后裔聚居地,是北方唯一的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村落。以柳氏民居最为著名,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总占地30余亩,分为外府区、中部、内府区三个部分,建筑融明清风格、南北风格、皇宫风格为一体,用历代名人格言书法装饰,是古民居的建筑绝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砥洎城: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北,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始建年代不详,呈椭圆形,砖砌,南有正门,额书“砥洎城”,供城内居民出入;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临河砌城墙,沿河边筑起;城内道路规整,街巷狭窄,四通八达。有宅院八处,保存完好。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相府:位于阳城北留镇皇城村。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分内外两城。内城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外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城墙高大,有九门九关,内外环套,明暗通连,把16个院落640多个房间,建成极为坚固的城堡式建筑。康熙南巡时曾两次驾临相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郭峪村:位于阳城北留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皇城相府仅数百米。是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式村落,由郭峪、侍郎寨、黑沙坡三部分组成,有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明代民居401100多间等古建筑。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被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D3:尉迟村:位于沁水嘉峰镇,是赵树理故里,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赵树理故居在村中心人民剧场旁,为北方农村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朝东南角开。有房三栋,均为砖木结构二层建筑。西房是赵树理出生地和居住地,北房为他的父母居住,东房是赵树理本家居住。房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赵树理陵园在村西牛头山凹处。是我见过的最有特色的名人陵园。进入陵园第一平台上,立着赵树理知名作品最初版本的石碑,正面是书的封面,背面是该书的简介;第二平台上,正中是赵树理坐像雕塑,两边山坡壁上,刻着中国漫画巨匠米谷1948年创作的《小二黑结婚》连环画节选;第三平台正中是他的墓,墓上迎春花覆盖,叶绿蓬勃而有生机,两边立着石碑,雕刻着彭德怀、胡耀邦、周扬、郭沫若、孙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人士对他的评价语录。整个陵园,松柏长青,绿树环绕,庄严中不乏秀丽。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进入尉迟村,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赵树理氛围。村民的墙上,绘着以赵树理作品的国画和那个年代的宣传画,书写着赵树理对文艺创作、社会、人生的语录,立着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巴金等人的塑像;晋东南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屋前墙面的挂物、塑像、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些院落,开起了民宿,供游客感受赵树理作品的魅力。如果将赵树理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曲,在剧场、广场常年播放、演出,效果也许会更好。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郭壁村:沁水嘉峰镇辖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居建筑遗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其古建筑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最为惊叹的是,位于村口崔府君庙的舞楼,据看护庙的老人讲,建于宋代,因沁河水涨被淹,元移至此重建。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关帝殿,后院正殿祭祀唐长子县令崔珏,倒座即是舞楼。平面正方形,四角以木柱支撑,单檐歇山顶。奇绝处顶部为梁架结构藻井,斗拱递叠,设计之复杂、精妙,在我有限的古建筑藻井参观中,还没有见过。宛若盛开的莲花,老人讲是八卦图案,中间是太极。舞楼现在恐怕没有戏曲上演了吧?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窦庄村:距郭壁村仅有一步之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中国传统村落。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的大型古堡建筑群,开了沁河流域乡村城堡建筑的先例。现城内保存较完好的有尚书府、九宅院、念修院、怡善院、贾家大院、古公堂等十余座明清院落建筑。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修建,历时20年完成。古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粗犷雄伟,层楼叠院,排列有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树理文学馆:在晋城市赵树理文化公园的山坡上。这里是晋城市文联及其协学会办公场所。文学馆由茅盾题写,四合院建筑,正面是纪念馆,里面分不同部分,用图片、文字、图书、实物、塑像等及场景再现,展示了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及其一生。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D4:琚寨村:位于长治上党区荫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其文化底蕴丰厚,现有张家、许家、贾家等明清大院、窑楼7处。玉皇观中的九龙照壁,堪称天下一绝。国内的九龙壁,一般是正面九龙,而此处的却是正面四龙,背面四龙,顶部正面一龙,顶部背面一凤,实为“九龙一凤壁”。1952年,赵树理来到这里深入生活,一呆就是八年,并写下了《锻炼锻炼》《五里坡》等作品,曾经居住的房屋,成为了“赵树理故居”,长治的赵树理研究基地。

城隍庙:位于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现存三进院落,有六龙琉璃影壁、石桥、牌坊、山门、重楼、戏楼、献亭、正殿、寝宫、东西配殿、钟鼓楼、廊庑等元明清建筑,结构宏大,组合完整,气势雄伟,富丽堂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虹霓村:位于平顺虹梯关乡太行山,是虹梯关大峡谷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有虹霓瀑布、虹霓峡谷、明慧大师塔(我国现存唯一五代方形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石头房子、石头院墙、石头路。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拍摄地。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D5:杏花村镇:是中国酒与酒文化的发祥地。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无与伦比的传统酿造工艺,造就了千年传世佳酿,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有汾酒文化景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杏花村汾酒作坊。

贾家庄村:位于汾阳贾家庄镇,村庄整洁,高高的杨树苍翠欲滴。这里是马烽的第二故乡,他自1952年第一次来到贾家庄村,到2004年去世,几十年间,一直与贾家庄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在这里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人物,都能够在村里找到原型的。马烽纪念馆,是马烽曾经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窑洞四合院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两百多幅生前生活和工作照片,手稿、著作与村民一起劳动时所用过的农具等百余件遗物,在故居展出。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D6:旧县村:位于河曲旧县乡。这里群山环抱,村前涧水长流,村内巷道纵横交错,古宅飞檐翘脊。

村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是杨家将浴血奋战抵御外敌,明末官民共同抵御贼寇之地,亦是耕读并重、注重教化、农商并举之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祖籍就在这里。是中国传统村落。

文笔塔:位于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现与白朴公园连成一片。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西口古渡:河曲黄河东岸的古渡口,与蒙陕隔河相望,素以鸡鸣三省而闻名遐迩。黄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渡口处有禹王庙,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文学之旅之山西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每日图文
后一篇:每日图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