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

标签:
游记 |
山西平顺石城镇,地处太行山山地,浊漳河自西向东蜿蜒曲折流去,知名水利工程——红旗渠的源头,就位于此。这里峰峦起伏,山高坡陡,植被茂密。浊漳河的一条支流,太行山的一条山沟处,有一古寺——龙门寺。
据资料介绍,古寺创建于北齐,寺中建筑,集五代、宋、元、明、清六个朝代于一寺,堪称国内孤例。我曾于十年前游山西,行程规划中有龙门寺一项,无奈游罢与之近邻的天台庵和大云院后,天色已晚,寺恐关门,只好放弃。心有不甘,今年(2023年)山西之旅,行程中再将列入。
从平遥古城驱车到达龙门寺时,已是下午两点过。这里山体壁立,溪水流淌,寺掩映在树林里,踪影难觅,初夏的阳光,明媚地照在植被葱茏的大地上,山愈发地伟岸与坚硬,树愈发地明亮青翠,水亦碧绿清澈。
公路边的旅游服务中心,售票窗口紧闭,停车场也没有一辆车停放。难道“五一”大假前夕,这里没有开放?
过一小桥,沿着上山的石级而上,依然树高林密,阴翳一片。猛然抬头,石级尽头两株高大的树木,出现在前面。只见树杆粗壮、高大,白皮,枝丫呈伞状,树型优美。这是一株什么树?进前一看,有介绍,是800年的白皮松。古松配古寺,给了我第一个惊喜。
古寺建在山前台地上,从前面是无法完整看见整个寺的。山门天王殿建筑简朴,一如山民之住宅,然其大门上方粗大之斗拱,分明告诉你年代之久远。是的,建于金代,至今已有800年历史了。殿内四大天王塑像后的壁画,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然破损严重,又因光线黯淡,无法欣赏。
寺院格局保存完整。山门后是大雄宝殿,两边是东西配殿;再后是燃灯佛殿。寺院左右是僧室与禅房。其建筑皆为砖石木构,即基础及墙体下方,用条石,墙体上方用青砖,梁、柱、椽等,皆为木。
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有1075年,差5年就是18个甲子,依然端庄大气。其殿内的壁画,色彩丰富,依然清晰可见。西配殿是寺中年代最古的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年),是我国现存是五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唐、五代现存惟一一座悬山式建筑实例。东配殿则为明代建筑。
燃灯佛殿建于元代。殿内的壁画,有些漫漶,依稀可见为山水画卷,有如元代画家倪瓒之风格。
寺已无僧人,没有了佛光梵音,完全是一座建筑博物馆。一位妇女,在寺前售收门票。此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20元就可参观。即便如此,参观者寥寥,仅三五人。
旅途中的古迹观赏,是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放眼全国,寻一处人少、年辰久远、且有较高的艺术及美学价值的古迹,还真难。龙门寺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在如此偏僻,如此太行山深处,有如此建筑瑰宝,且花费极少,游客稀少,可以穿屋过堂,尽情欣赏,慢慢思考,细细体悟,真是不枉千里迢迢来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