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三古塔

标签:
彭州宋塔丹景山葛仙山 |
彭州三古塔



















正觉寺塔因正觉寺而得名,但古寺不存,现在塔旁的正觉寺,虽梵音袅袅,香烛明灭,但烧香拜佛之人甚少,犹如乡村野寺一般。塔在寺前,以围墙圈住。据《中国古塔》载,“塔为方形,13层密檐式,砖砌,高约28米。底层宽8米,下为砖砌须弥座台基。第一层塔身较高大,其上施密檐十三层,紧密相叠。上面的几层塔檐急剧收杀,形成一个圆和的弧线,轮廓优美,外形粗壮,与西安小雁塔的造型很相似。塔内共有楼梯四层,沿塔壁盘旋而上。塔心室的顶部作穹窿形,顶层有砖制斗拱。”塔可以上,但塔身的窗户太小,不可远眺。
云居院塔因云居院而得名。寺曰云居,乃四周多山以为屏障,竹木阴蔼,每阴雨时浮岗四起矣。现云居院已不可寻。就连有关云居院的传说,也是有多个版本。但据清嘉庆《彭县志》云,塔是乐音王祖师主持兴建的,不过,这位高僧的生平事迹,犹如云居院般,难寻。塔为密檐式13级实心方塔。塔高20.38米,塔座为须弥座。塔身上有风铃,山风吹来,铃声很远皆可闻。塔顶有铸铁“金凤”四只,鹅般大小。真品现藏于博物馆。塔旁搭有帐篷,没有人,看样子是为修复寺庙用的。山深路偏的地方,建寺庙有什么用呢?
镇国寺塔也是因镇国寺得名。镇国寺也是难寻踪迹。镇国寺塔在清光绪《彭县志》中却有记载,塔原名无垢净光舍利塔,由保聪人净慧大师、邑人耿符等筹建。塔也为密檐式,13级,方形砖塔,高28.34米。每层外檐叠涩,全貌瘦高,给人以俊朗之感。塔身外檐叠砌同样有13层,上面有浮雕,能够看到一些佛经故事、宝塔、飞天等,这种外形造型,在我的游览里,几乎没有见过。有门可至塔内,但铁栏加锁,无法一探究竟。塔在山前的丘堆上,掩映在碧树绿竹山林中。也是单独成院,显得清静而又清幽。院墙外的一株樱桃树,枝丫伸进来,鲜艳的樱桃,已被人摘了些,吃了,还很甜呢。院门开着,我们得以进来近距离的欣赏。塔前不远处是佛山古寺,刚到时,我们还以为塔就在寺庙里,路人却说在寺庙旁边的山坡上。言说这里是净慧大师的驻锡处——镇国寺,但世事沧桑,寺庙不复,佛山古诗与镇国寺没有半毛关系。虽言古寺,却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切建构,都还那么鲜艳。
三座古塔,皆因地处偏僻,而保存至今,让我们一睹宋塔之精彩。都曾经修缮过,保持了原貌,恢复了宋塔的气韵。
正觉寺塔完全是在田野中间,周遭是农田、农宅,以及房前屋后的林盘。是三塔中人间烟火最浓的。距离106省道有一段,难怪无数次经过这里,没有见到塔的影子。导航过来,沿乡间小道,穿过一集中居住地,就到了。但见塔的前面,是栽种的川芎,雨中愈发地翠绿。没有一个游客,任我们静静的欣赏。
到云居院塔,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导航走,距目的地只有几公里时,道路明显就是上山的小道,只能容一辆小车通行,对面来车,恐怕都无法错过。其实,在来的路上,有个指示牌,左拐就是云居院塔,只是太相信导航了。折返回来,顺指示牌行。道路狭窄,弯多,向山间而去。山林茂密,竹树青翠,不时听闻潺潺声。有鸟叫,不知是布谷抑或其它。又到一个三岔路,没有了指示牌,问一住户,言靠左上去。路更加狭窄,好在没有车辆。刚转一个弯,就见右边一平地上耸立着古塔。没有围墙,周遭也无住户,孤零零地在山坳里。没有围墙,任风吹雨打,家禽野兽、鸟雀霸占。雨中,核桃树叶更绿,割倒的油菜,色泽嫩黄,附近的山峦,云雾升腾,一派水墨画卷。
镇国寺塔就在丹景山镇旁靠山的地方。虽然地处山坡上,但镇上的房屋和树木,将塔掩藏了,一般人经过镇时,都不会看见,所以也不会停留。除非像我们这种专程来看塔的,才会来。有些已经来到了塔前,对塔不感兴趣者,也不会停留。就像我们看了塔出来,看见两辆小车驶向塔前,以为他们像我们样,也是来看塔的,结果,车没有停,就开过去了。他们是到塔后面的农家乐。这样一想,来看塔的人,一定是很少的。
三座宋塔得到了很好的修缮与保护,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彭州、对于成都来讲,都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但如何利用,却值得我们深思。余以为,三宋塔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可以与周边的旅游景区、地质公园、自然生态、休闲农业一道,进行统一规划,打造成具有宋代品质的景点。
镇国寺塔不远处是丹景山风景区,是全国观赏牡丹的五大处之一。彭州种牡丹始于唐,陆游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可见其对外的知名度。但是,人们来丹景山旅游,好像都是在牡丹盛开之时,其余时间里,少有游客光顾。即便是成都周边的,盛夏时节避暑,也是到距此不远的龙门山镇的山里。
云居院塔背靠着葛仙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景区。该景区是20世纪末发现的世界罕见的青藏大冰盖冰川漂砾地质遗迹,为世界导向性自然景观资源。这里孤峰挺拔,溶洞幽深,洼地星罗棋布,植被树高林密。若游览了葛仙山,顺便到云居院塔寻幽探胜,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同样,正觉寺塔也可以借助葛仙山地质公园,以及周边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进行统一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