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乐书岩

标签:
书法石刻苍溪乡村 |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所在地,完全可以称之为遐方绝域。它不在苍溪县城边,地处西距县城近20公里的东青镇东兴村;不在官道,抑或国省道上,少有人知道;这里是深丘,丘高水远,进出不便;好像这里没有出个引以为傲的名人,也少人文遗迹。
寻乐书岩在一块石岩半腰处的洞窟内。岩石是青砂石,坚硬易雕凿,呈灰青色。四川多这样的岩石。据文献记载,石窟是为了躲避清军与白莲教的“兵乱”开凿的。石窟有4级,大小石室7间,里面160平方米的石壁上,镌刻着当地善书者的楷、行、隶、篆各体书法作品122幅,计17600字。字大者70见方,小者如核桃,仿佛“碑林”。还绘有一些彩图、雕刻有南海观音及八仙塑像等。
书岩的石刻,由地方名儒贾儒珍组织实施的。始凿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完工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历经数代人开凿而成。他不仅将书法作品刻在岩石上,还在大殿内兴办义学,传授知识;在石室外办“竹桥斋”,厚聘名儒考订、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增印《小学集注》,除自用外,发行各地。其后代也对石窟保护十分用心,但民国后,贾家衰败,义学与“竹桥斋”也就散了。留下的,就是这些刻在石上的书法作品。因为不是名家作品,因为不是官方行为,所以这里很长时间里,不为外人所知晓,就连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也是到了1983年,才被公布为苍溪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好在历经岁月,这些书法作品遭遇的破坏不大,算是一件幸事吧。
书岩的书法石刻,抛开石刻技艺,单就其书法艺术看,除个别外,都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这么多的书法作品,刻在荒郊野岭之地,其意义和影响,远甚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啥?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他识不识字,认得到汉字不;说一个地方人文是否昌盛,不是仅仅看出了多少名人、学者,也要看当地识字人的多少。过去,要识字,往往通过到私塾或学堂去,才能够实现。若是穷乡僻壤,大家生存都成问题时,读私塾、上学堂的人就少。但像寻乐书岩这样,将书法作品刻在岩石上,就让那些因贫穷而无法上学的民众,有了识字的可能。他们或有意为之,请识字之人,教他们认字;或无心插柳,在田间劳作之余,从观看这些字开始,日久天长,就会逐渐认识这些字。随后,通过字的认识,也懂得了啥叫书法,更懂得了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意义。无形之中,寻乐书岩不仅仅普及了识字,让那些因贫困而无法进学堂的民众,有了识字的地方,更是对这个地方人文的开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文化贫瘠之地,变得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岩的开凿者,当时恐怕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作用吧?我没有得到东兴村人的识字情况的资料,但我相信,因为有了寻乐书岩,这里的人,识字的和重视读书的,比没有时多吧。
当地是否进行下这样的调查呢?我想,一定很有意义的!
寻乐书岩所刻的书法作品,都是当地书家所写的。没有名人的,也没有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更没有哪一位知名官员的作品。很长时间里,不被外人知晓,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这次到这里来,我们一早就从成都出发了,原本不到300公里的路程,最多3个半小时就可以到,结果因为高速路上堵车,到达时,已经是下午2点过。游客不是很多,听口音多是当地或周边的,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好像没有遇到。不过这样也好,书岩本身就不是为了吸引外地游客的,哪怕今后变成了“国保”,仍然只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起着作用。当地对书岩周边进行了整治,立了牌坊,修了广场,塑了一支毛笔,请省内的文人写了赋,并刻在了一面墙上,好像要打造成一个景区。真能吸引外地游客吗?有点怀疑。不如在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中,将这个文化资源融入进去,成为提升乡村文明,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