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乐书岩

(2018-12-02 14:52:03)
标签:

书法

石刻

苍溪

乡村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

 

      朋友张倩发现了一处绝佳去处,那就是广元苍溪的寻乐书岩。于是,在国庆大假的第一天,我们就去了这个地方。

      寻乐书岩?字没有敲打错吧?没有!寻乐,是字号吧;书,是书法意;岩,岩石也。寻乐书岩的意思,就是将书法作品刻在岩石上,那个地方名“寻乐”。

      将书法作品,大量而又集中的雕刻在岩石上,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只有山东泰山的石刻。泰山石刻种类较多,有碑碣石刻、摩崖石刻、典籍石刻、墓志墓塔铭石刻、题咏石刻等,较有名的是刻于南北朝时期的经石峪《金刚经》,书体为隶书,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原有2500多字,现存1067字,被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唐玄宗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虞世南撰文,欧阳询楷书的《房彦谦碑》;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人的题字题诗。这些各种字体的文字,既是哲学、佛学、文学、史学、礼仪等内容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展示,泰山也因此成为了天下名山,人文荟萃之地。

寻乐书岩所在地,完全可以称之为遐方绝域。它不在苍溪县城边,地处西距县城近20公里的东青镇东兴村;不在官道,抑或国省道上,少有人知道;这里是深丘,丘高水远,进出不便;好像这里没有出个引以为傲的名人,也少人文遗迹。

寻乐书岩在一块石岩半腰处的洞窟内。岩石是青砂石,坚硬易雕凿,呈灰青色。四川多这样的岩石。据文献记载,石窟是为了躲避清军与白莲教的“兵乱”开凿的。石窟有4级,大小石室7间,里面160平方米的石壁上,镌刻着当地善书者的楷、行、隶、篆各体书法作品122幅,计17600字。字大者70见方,小者如核桃,仿佛“碑林”。还绘有一些彩图、雕刻有南海观音及八仙塑像等。

书岩的石刻,由地方名儒贾儒珍组织实施的。始凿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完工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历经数代人开凿而成。他不仅将书法作品刻在岩石上,还在大殿内兴办义学,传授知识;在石室外办“竹桥斋”,厚聘名儒考订、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增印《小学集注》,除自用外,发行各地。其后代也对石窟保护十分用心,但民国后,贾家衰败,义学与“竹桥斋”也就散了。留下的,就是这些刻在石上的书法作品。因为不是名家作品,因为不是官方行为,所以这里很长时间里,不为外人所知晓,就连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也是到了1983年,才被公布为苍溪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好在历经岁月,这些书法作品遭遇的破坏不大,算是一件幸事吧。

书岩的书法石刻,抛开石刻技艺,单就其书法艺术看,除个别外,都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这么多的书法作品,刻在荒郊野岭之地,其意义和影响,远甚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啥?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他识不识字,认得到汉字不;说一个地方人文是否昌盛,不是仅仅看出了多少名人、学者,也要看当地识字人的多少。过去,要识字,往往通过到私塾或学堂去,才能够实现。若是穷乡僻壤,大家生存都成问题时,读私塾、上学堂的人就少。但像寻乐书岩这样,将书法作品刻在岩石上,就让那些因贫穷而无法上学的民众,有了识字的可能。他们或有意为之,请识字之人,教他们认字;或无心插柳,在田间劳作之余,从观看这些字开始,日久天长,就会逐渐认识这些字。随后,通过字的认识,也懂得了啥叫书法,更懂得了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意义。无形之中,寻乐书岩不仅仅普及了识字,让那些因贫困而无法进学堂的民众,有了识字的地方,更是对这个地方人文的开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文化贫瘠之地,变得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岩的开凿者,当时恐怕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作用吧?我没有得到东兴村人的识字情况的资料,但我相信,因为有了寻乐书岩,这里的人,识字的和重视读书的,比没有时多吧。

当地是否进行下这样的调查呢?我想,一定很有意义的!

寻乐书岩所刻的书法作品,都是当地书家所写的。没有名人的,也没有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更没有哪一位知名官员的作品。很长时间里,不被外人知晓,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这次到这里来,我们一早就从成都出发了,原本不到300公里的路程,最多3个半小时就可以到,结果因为高速路上堵车,到达时,已经是下午2点过。游客不是很多,听口音多是当地或周边的,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好像没有遇到。不过这样也好,书岩本身就不是为了吸引外地游客的,哪怕今后变成了“国保”,仍然只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起着作用。当地对书岩周边进行了整治,立了牌坊,修了广场,塑了一支毛笔,请省内的文人写了赋,并刻在了一面墙上,好像要打造成一个景区。真能吸引外地游客吗?有点怀疑。不如在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中,将这个文化资源融入进去,成为提升乡村文明,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观古镇
后一篇:红河三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