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的“嬲”“敹”与古人和川人相通
(2018-05-09 20:16:59)
标签:
客家话湖广话古代发音词典 |
客家话的“嬲”“敹”与古人和川人相通
成都周边客家话中,用到“嬲”字,其一层意思是“耍”“谈”“交”,类似于四川话中的“耍朋友”(专指男女之间的谈恋爱、交朋友)。比如,三朋四友问“耍朋友”没有时,客家人一般会这样问:“嬲朋友唔呢?”(意即耍朋友没有?)若“耍”了,回答就是“嬲了”。其二层意思是“玩耍”。比如,当小孩缠着大人无法做事时,一般会叫他到外面去“嬲”(玩耍);当一个人没有人陪他玩耍时,客家人也会这样说:“我来陪伲嬲”,或者是叫小孩陪他“嬲”。在成都客家话中,“嬲”字已经没有了汉语词语本来的意义。就连张维耿编著的《客方言标准音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嬲”字(读着“liau”四声,声母已不是“n”)的意思,也是“闲聊”“休憩”义,没有其本义。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成都周边的客家人,据考证,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梅州地区,而《客方言标准音词典》一书,就是以梅州地区客家话为标准音进行编著的,但其意思也有了区别,这只能说明,迁移四川的客家人,环境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就因其而变化。
客家话和四川话,口语里都保留了“敹”,其读音大致相当。但其意思,好像仅仅有“缝补”,而无“选择”。比如,衣服开缝了,客家话和四川话,都会说“敹一下”或“敹几针”,意思是“缝补一下”“缝几针”;再如,衣物需要重新改制,一般也会说“重新敹一下”。查《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在一个“niao”拼音后面,是上述的意思解释,但无字,用“口”标识。我的判断,就是“敹”,只是四川人发音没有“L”这个声母,因为,《四川方言词典》里就没有“L”声母下的字、词。
还有一个现象,在大大小小的字典、词典,以及类似于《四川方言词典》《客方言标准音词典》中,一般是查不到“敹”字,难道现代人都不说这个字吗?显然不是,四川人、成都的客家人,都在说其意义与“敹”相同的字,恐怕只是“L”“N”不分而已,我们的词典编著者,是否可以将其收入,只在其注释上标注:【方言】或另读【niao】,这样,这个字就不会消失,也就存活下来了。
有人说,客家话保留着许多上古时候的发音。我不是学语言的,不知道现在客家人口语中的“嬲”“敹”,是否是古代人的发音和字典中的标准发音,但从“嬲”和“敹”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许多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语言环境下,意义发生了变化,可能也很少使用,即便读音有变异,像四川话没有“L”声母,却仍然被保留在像客家话、四川话这样的方言里,仍具有其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