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四川古镇之
安县雎水关,坐落于青藏高原边缘龙门山脉摩天岭下。关地处雎水镇上,不知是先有关,还是先有镇,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在镇的太平街上,至今还有雎水关的砖木结构的圆洞门立于街上,让人们记起这里的过去。从这里出雎水关往西,才离开古镇1公里,就走进深山老林;从这里往南,是干河子冲积成的坝子,土地平旷,绿畴蓝畦;再往南,越过浅丘,就进入了更加平旷、更加富裕的川西平原。这里是川北丘陵地区进入茂县,深入藏羌民族地区的必经之地,是千百年来的古道。由此,历史上的雎水是一个繁华的古镇,是一个物资集散中心,是汉族和藏羌少数民族融汇交流的地方。
雎水镇完全是背山临水而建,镇就建在山麓,干河子由北往南从镇的东边流过,于是镇的沿河而建的太平街,其街道的右边前面街,后临河。面街的都是木板墙,卸下木板是店铺,装上就成家;临河的一面,要么建成吊角楼式,要么沿岸砌石建成院落式,开有后门,通过几级石阶,可以到河边汲水浣衣。由于雎水地处大山与平坝相交处,其建筑风格呈现出山地民居与平坝民居相结合的特点,表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既有来自于山中的石材和木材,也有来自于平坝的青砖与黑瓦,两者有机地运用在场镇的建筑上,使得临河的街巷先用石条保坎与砌级,街巷的建筑用砖砌左右墙,前后用木材。沿街的民居多为单开间的纵深式,绝少四合院式,这与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如今雎水保存较为完好的街巷仅留太平街,可以供人们了解古镇的建筑风貌。
雎水古镇背靠龙门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川北地区进入阿坝藏羌民族地区的最前哨。从这里往西沿干河子河谷行,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太白岩,进入绵竹市的清平后,再沿着清水河行,最后翻越九顶山,就到了茂县。山中的山货及民族地区的土特产都在这里集中,销往成都、绵阳;民族地区需要的日用消费品,也经过这里,用人力和马帮翻山涉水运往。但由于北川到茂县的公路开通,不知从什么时候,雎水的这个地位被人们遗忘,遗忘得在古镇里已经难于寻觅到曾经繁华的遗迹。山,还是那座山,依然青秀蔚然,但已没有了马帮和山夫;古镇完全沉静于山的怀抱与水的臂腕中。
雎水古镇,是著名“左”翼作家沙汀回乡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和避难的地方。他前前后后在此生活了10年之久,并在此写下长篇名作《还乡记》、《困兽记》、《淘金记》,形成了独特的以小镇风情为主的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沙汀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不知雎水给予了沙汀多少启示和营养,才使得沙汀有了这么高的文学成就。如今在古镇中游览,问起沙汀的名字,许多人会热情洋溢地给予介绍,还会带着你到沙汀曾经住过的地方,凭吊一番,虽然什么也没有了,但他们仍然会乐此不疲的谈论沙汀。沙汀,已经成为了雎水人的骄傲。
需要说一下雎水古镇的名字的读音。现在我用的是雎(读“居”音)水,因为当地百姓都这样叫,但在一些图书资料上、地图上都标注的是睢(读“虽”音)水,包括沙汀的《雎水十年》一书(三联书店出版),雎字印成睢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把雎水印成睢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出现这种错误,是没有把这两个字区别开,不过,如不注意,任何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景点:
关的遗址已无可考,唯一留下的是位于太平街上的简易门洞。就是这个关门,也难以让人相信它就是关址。关址所在的太平街依然保持着过去的风貌,砖木结构的房屋,低矮的屋檐,独具特色的饮食小吃店,简易的旅馆,梧桐和杨树掩映下的人家,都在这条街上,也是雎水古镇保存相对完好的街道。
在镇北1华里处。它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为巨型单孔弧形的石拱桥。桥两头有36级石梯,桥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走兽坐像,栏杆之间的石板上雕有浮雕花鸟图案。桥头刻有对联一幅:“渔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长虹”,描绘了桥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观桥的最佳时节是春季的踩桥会、夏季的鹊桥会。
位于龙门山脉皇帽山脚下,整个湖面200公顷。湖周群山环抱,湖面宽阔幽静,23个自然小岛象璀璨的绿宝石布撒在白水玉盘之上,将湖面巧妙地布置出若干立体景区和幽深的港湾。岛上古树藤蔓,多姿多彩。每当冬春两季,白鹭野鸭汇集湖面,形成天然的水上候鸟乐园。距雎水镇5公里。电话:4588888、4588666。
位于安昌镇西南10公里,距雎水镇22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石峰林立、嶙峋多姿。有明代羌人建造的城垣,连接十二峰。唐代名刹“飞鸣禅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门票1元),是香客朝拜之所。周围已开发罗浮山温泉,含有偏硼酸、偏硅酸、镭、氡、碘、氟等多种微量元素,对皮肤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有特殊疗效和保健功能。门票:5元。
李调元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罗江县文星镇下场口、汶水河畔的醒院,清咸丰三年(1853年)改醒园为李氏宗祠,刻“醒园故址”石碑,立于祠前。在祠堂后面山岩上刻“李氏宗祠敦木堂存迹”。大门上挂李调元书“浮岚滴翠”匾额。门联云:“绍诗孔之传用光俎豆;聚山川之秀兆启人文”。1952年后,祠堂改为民居。现住户已迁走,经修缮,恢复醒园原貌,大门有联:“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门额“文魁”。一处在安县宝林镇大沙村6组的水园。又名万卷藏书楼,是李调元回原籍时修建的别墅。李调元的大部分著作在这里完成。园内建有万卷藏书楼、万柳堂、四桂轩、环翠轩、红梅书屋、荷花池、小西湖、假山等园林。清嘉庆四年(1799年)水园毁于大火。次年,李调元送《函海》一书至成都,闻万卷楼被焚,一恸几绝。哭以诗曰:“烧书犹烧我,我在书不在;比如良友殁,一恸百事废。”李调元后来将其书灰,就地埋葬,名曰书冢。现仅有一栋飞檐的建筑,其周围已是农民的住家和田园。这两处距雎水镇35公里左右。
沙汀出生在安昌镇的大西街,是一座前后三进的院子,面阔五开间,屋后还有庭园,但这里已没有了他的故居;他在雎水生活了十年,曾在正街的一个叫刘家酱园大院中隐居,如今院落已不复存在,也没有留下可供后人瞻仰的场所。只在安昌镇南3里处的龙泉砾宫旁,有沙汀的墓园。
风情:
每年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太平桥上举行的,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民间自发的大型踏青闹春、拜桥祭祀的民俗社交文化活动。相传这天到这里来踩桥,可以消灾免难。所以人们在桥上向桥下掷钱和衣物,以消除百病,免除灾难;而桥下还有一些贪图小便宜的人又在水中打捞钱币,围观群众更感好奇。有的把自己的儿女架在肩上,寻找干爹干妈,或是寻找可爱的干儿干女打干亲家;有的谈情说爱寻求心上人;有的求神拜佛盼未来更幸福。每当这时,菜花铺满沃野,梨花如雪遍洒山峦,鞭炮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如潮人流绵延数里,10几万人参与这一民俗盛会,安县及相邻的绵阳市区、北川县、德阳市甚至成都等地百姓均要扶老携幼,涌至雎水关太平桥,参加这个活动。
简史:原名雎水关,明末清初废关设场,沿用关名。聚落沿雎水河呈矩形延伸。人口3500多。
人物:
绵州罗江(今安县)人。字羹堂、赞庵、鹤州,号雨村、童山蠢翁。清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散馆、吏部主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寻迁考功司员外郎。四十一年奉命督学广东,因得罪权臣和珅,罢官充军伊犁。寻以母老得释归。居家二十载,藏书万卷,以著述自娱。著述宏富,有戏曲、诗文数十余种。主要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函海》、《童山诗集》、《粤风》、《蜀碑记补》等。
著名作家。原名杨朝熙、杨子青。安县人。1932年参加左联。后赴延安,曾任鲁艺文学系代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中篇小说《青棡坡》,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一个秋天晚上》、《卢家秀》等。其作品以反映四川农村生活为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构思巧妙,技巧圆熟,形成了朴素凝炼,含蓄深沉的独特风格。
品茗用餐:太平街上的几家小吃店,以卖烧凉粉、红烧豆腐、焗胡豆(蚕豆)、汤圆、面、米粉为主,价格在每碗1~3元不等,值得品尝。安县的龙安花茶是当地的传统土特产品。
住宿:雎水镇上的旅馆有:蓉华旅馆(南华街)、雎龙旅馆(太平街35号)、迎宾旅馆(太平街41号),价格是10元/床。另外,白水湖宾馆(秀水镇,电话:4566888)、安州宾馆(一星,安昌镇大北街79号,电话:4222681)、安县宾馆(安昌镇东风路南段,电话:4222286)、天龙宾馆(安昌镇大西街,电话:4224844、4224864),可以住宿。
交通:自驾车: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成绵高速公路到绵阳南出(102公里,通行费39元),在永兴镇转左经花荄(安县新县城)、黄土镇、安昌镇、桑枣镇、秀水镇到雎水镇(二级公路,62公里,通行费:8元);或从成绵高速公路到罗江出(85公里,通行费27元),沿县道经文星镇(醒园)、宝林镇(水园)、塔水镇、秀水镇到雎水镇(柏油路,48公里,通行费3元)。一条是从成都经什邡、绵竹到雎水镇(二级公路,135公里,通行费15元)。
乘车:在昭觉寺汽车站有到安县的班车(注意要乘到安昌的班车,票价20元/人),再转车到雎水(票价3元)。
实用贴子:电话区号: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