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元耀州窑宋代青白瓷的鉴赏辨识

(2015-10-26 10:47:35)
标签:

佛学

今陕西省铜川市在宋代时属耀州管辖。所谓的耀州窑在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铜川黄堡镇一带。耀州窑后来形成了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系。它以铜川耀州窑为代表,包括后来相继模仿耀州窑的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城关窑和广东的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所烧造之瓷,均属耀州窑系瓷。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五代至宋逐渐发展成熟,并受越窑影响创烧刻花青瓷而闻名于世。到元代以后渐趋衰落,至明代中期以后基本上就终止了。宋代耀州窑以出产青瓷为主,除此外也生产一些黑釉、酱釉、黑釉酱斑和结晶釉瓷;金代时,除青釉、月白釉和姜黄釉外,也烧造上述的酱、黑釉器;元明时期,除了烧造姜黄釉青瓷外,同样也烧造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白釉,以及少量的白地黑花器。

这里主要说一下鉴识耀州窑青釉瓷的一些要领。耀州窑青釉瓷器的瓷胎与越窑、龙泉窑的瓷胎基本相像,也是以灰白色胎质为主,胎质和大多数的北方窑口产品胎体粗松有所不同,显得非常紧密和精细,但胎骨较龙泉窑器要稍薄。因为胎质内含铁量较高,胎色呈深灰色,整个器物常见有点点褐色布滿全身,在器物的露胎处可常见酱色氧化铁的小斑块,器物的釉薄之处,特别像口部这样的地方常可看到隐现出来的淡褐色。这种状况在器物的底部、足部和器身缩釉之处,也可看得很清晰。在放大镜下,这种褐斑和釉下透出的褐黄色尤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是鉴识耀州窑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耀州窑瓷在民国以前少有仿造品,因此,凡见仿品绝大多数是现代仿造的。仿品一般胎骨显得厚重,由于含铁量低,胎色呈灰白色,较真品要浅。胎体厚薄较均匀,真品的胎壁并不是十分均匀的。在仿品的漏釉和缩釉之处见不到酱色小斑,釉薄处也没有褐色透出。据此,即可辨识是否是耀州窑瓷。

宋代耀州窑青釉瓷釉色显青翠,釉质细润,但施釉一般较薄,且釉色深浅多变,但不论深浅,一概都是在青中闪现黄色。而且是年代越晚,闪黄越明显,到元代以后,几乎成了黄釉器。在放大镜下,可见到器物的沟壑处气泡大小不一,而且显得很通透疏朗。耀州窑瓷在宋代中期以后,一般在胎釉间不施化妆土,因此,在胎内含铁量较高的作用下,整个釉面呈现青中透黄的色调,有的则是在青中微显出淡红的色调。这是耀州窑青瓷器的一种主色调。仿品釉面青黄发亮,光泽度过强,有“贼光”,釉面过于透明,却缺乏细腻温润之感。釉色常是偏绿或偏黄。很多贩卖赝品常在器物上挂泥浆和油污作旧,遇到这种情况,须小心鉴别。

耀州窑瓷的器物一般都制作规正、精巧。多见为日用品,像盘、碗、杯、碟、洗、壸等,少见瓶、罐。其装饰纹样主要有莲花、缠枝花卉、鱼水纹、婴戏图和犀牛望月等。耀州窑装饰方法主要有刻划、模印和堆塑等几种。以刻划、模印为多见,尤以其刻花器闻名于世。耀州窑的刻花器系用刀子或竹签之类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划而成。当时运用的刀法系宋时流行的“一面坡”的刻法。这种刻法,刀法流利,斜坡切入很深,线条刚劲有力又灵动自如,从侧面看能显凹凸感,但斜面又非常光滑流利。仿品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常见的是划花生硬浮浅,刀法软弱呆滞,多看真品,就能一眼识破赝品;模印装饰系用特制的模子印圧而成。耀州窑的模印圧出的纹饰花纹凹凸明显、纹样清晰,这也是该窑口瓷器的一种独特风格。现代仿品的印花图案常常是粗浅模糊、含混不清的。拿到一件器物后,只要从装饰效果的角度,与真品作一对比,真伪立马就可显现出来;还有一种装饰手法就是在一些盘、洗之类的器物的底部堆塑一些怪人、怪兽之类作为底足。仿品堆塑多见于壸、瓶之类,但耀州窑的瓶、罐之类恰恰较少见,因此,务必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意认定。后期耀州窑也生产白釉铁锈花器,与磁州窑不同之点在于,磁州窑画的黑花图案较为具象,而耀州窑器则画得比较抽象,体现了一种速度、力量和美的结合。此外,耀州窑真品的圈足常常是切削得很平整的,而仿品圈足底缘则常做得较为圆滑,器底常做成满釉,底面平而无鸡心突。遇到这些情况,就要联系其胎釉特征和装饰风格等方面全面去考察。


宋代青白瓷的鉴赏


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发展虽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它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自然恬淡、本真至简、蕴藉宁静、崇尚玉德、典雅高贵、通俗时兴等。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宋代社会理学思想的折射,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了解上述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青白瓷断代的基础,也是我们识别与鉴定青白瓷的科学依据。


宋代青白瓷的鉴赏,除了要牢记时代特征,更要掌握好“四项基本原则”,其过程与练功无异,有道是:不练基本功,到头一场空。天道自酬勤,不负有心人,当然心气正、路子正,是练就真功夫的前提。

第一功把握器形。

青白瓷窑口众多,器型丰富,历时久远。正确识别青白瓷,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时代特征和演变规律,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据库,同时要“温故知新”。现代高古瓷的作假大致有三种情况,青白瓷亦不例外:一是按出版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的仿品,有一定专业收藏知识还是容易鉴别的;二是完全臆造的假品,这一类吃药的对象,往往是没有收藏知识并总想捡外快的人(也就是笔者说的,总怀“官窑情结”和“捡漏情结”的人);三是是似而非的“动手”器(伪品),稍不注意,就会弄错、打眼、吃药、上当。

在一次古陶瓷沙龙活动中,一藏友出示一只影青执壶(图15:宋影青折壶伪品),不论从胎、釉还是工艺痕迹看,都是“开门”的宋代青白釉执壶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风化和土沁 ,极其自然和确切,晶莹透亮的色泽、白中微黄的胎质、内壁粗拙的坯痕、褐黄的垫烧饼痕、积釉处的湖绿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造仿的。再细看,有破绽了,壶颈和壶身的釉面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样并不相同,釉面的光泽、密度、瓷化程度差异较大,原来是由二件残缺的宋代青白釉执壶从颈部嫁接而成,整个器形显得比例失调、生硬别扭、体态怪异。这种改头换面、张冠李戴的伪器违背了高古瓷的“器形”法则,但是,最容易迷惑道行不深的收藏爱好者。

 


第二功把握胎质。

发布时间:2014-06-10

第二功把握胎质。

各种图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细腻坚致,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于同时代的产品而言,其实古籍对瓷器的描述都偏于文学化,定性不定量,如“白中泛青”之类,就是很宽泛的讲法,没有科学的量化的表述,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细腻坚致和瓷化程度相比,不能类同。

湖田窑青白瓷胎质,以淡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胎质有细密的微孔,比不上现代瓷器的致密坚硬,这从残片剖面可以观察和领悟到。宋代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露胎处呈现微粒状,而现代仿品离不开现代工艺、材料和环境,胎质呈雪白光滑致密,我们可以从胎体的杂净、疏密、干湿等方面综合予以辨别。为蒙蔽收藏者,仿假者惯常在制坯配方中做手脚,或在露胎处做旧,以冒充出土器。看胎看到“骨子里”,必然识破假器。

第三功把握釉色。

目前古玩市场上影青仿品已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因利益驱使,无器不仿,使不少收藏爱好者屡屡落入陷阱。除去大部分“涉市”不深者,还有部分“屡战屡败”并“屡败屡战”者,其执迷不悟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造假者。究其原因,概为“心眼”两缺:也就是“心高、眼低”抑或“心浮、眼拙”者。

造假者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各种方法仿造风化、土沁,有的做在胎的配方里,有的浮在釉层表面(图16:宋影青娃娃碗仿品),前者无法做到随生存环境侵蚀而产生土沁的自然分布状态,后者也无法做到和釉面的自然融合。往往过了,通体釉色机械一律,有的采取人为聚釉,聚釉生硬呆板,有的玻璃质感强,釉面贼亮刺眼,更多的是用酸腐手段去光,釉面酸孔遍布、手感滞涩。真假开片的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真品开片中的土沁有渗透状;折转聚釉处呈湖绿色;釉薄的地方白亮润泽;胎釉结合处形成的土沁线更是重要抓手。真品的宝光、手感是仿品无法企及的。笔者有一个最简单的初验之法,凡一物上手,闭眼摸一下,手感不爽即可舍弃,不是假货就是粗货,可见上手的重要性。

第四功把握工艺

发布时间:2014-06-10

第四功把握工艺。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基本有三种:湿泥拉坯、旋削成型、模印成型。装烧工艺基本上也是三种:匣鉢仰烧、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对宋代青白瓷的鉴定,往往多侧重于考察其成型和烧造方法,因为不同的成型和烧造方法,反映出产品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会在瓷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留下不同的工艺痕迹,即所谓的时代特征。

其中的垫饼装烧工艺,因常有人真伪不辨,稍作解说。真品垫饼痕呈淡土黄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仿品是在匣钵中(有的直接在窑炉中裸烧)烧成后,用釉料、颜料混以杂料做出饼痕状(图17、18:真假垫烧痕比较),这种“饼痕”颜色为黄褐或酱色,色泽过深,甚至有凸出感,与真品垫痕的自然渗出与吸附明显不同;还有直接用色料或黄泥涂出饼痕状,粗劣做作,犹如东施效颦;更有甚者,有的圈足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可比狗尾续貂;更可笑的是,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真是画蛇添足。造假者对古代窑艺一知半解,弄巧成拙,自露马脚,贻笑大方。

上述的鉴赏原则也是鉴赏其它古陶瓷的通则,需不断实践、体验、领悟。有志于此道者,无论先后,只要潜心修炼,自成正果。

 

聚艺官网 网址 www.paimai6.com/



笔者藏品:

 

http://www.jcart88.com/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420/20130420054936_42442.jpg

  http://www.jcart88.com/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420/20130420054937_6452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