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成化斗彩“姹(差)紫”成因-----三原色叠加形成的混合色

(2013-02-07 08:37:46)
标签:

中论

所说

三种

釉面

仿品

分类: 瓷器鉴赏
     姹(差)紫色是成化斗彩鉴赏家们议论时间最长、分岐与疑义最多的一种色彩。大家对它的原色料是由何种矿物料组成?配料制瓷时成因如何有多种说法,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基本共识---从而无法探讨出一个鉴别那些没有‘姹紫’色成化器物鉴别依据。此文谨就此做一小小探讨,抛砖引玉,望成化藏家们不吝指教。

    因该色彩在后世极其难以仿制,所以姹紫就担起了成化彩瓷尤其是斗彩标准色的大任。虽此色在其它传世成化斗彩器上时有所见,但不像三秋杯那么大面积呈现,而是呈点点星星或线状,少有人注意观察而已。以至被许多鉴定专家忽略,或认为是没有。更有人将没有姹紫色的成化器当做赝品而轻易地否定,这是十分可惜的。


说说成化斗彩“姹(差)紫”成因-----三原色叠加形成的混合色  

    孙瀛洲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

    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

    从孙耿二位前辈大师对姹紫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二位大师对姹紫的看法不尽相同,对其成因也都未作更多的说明

    色疵---从字面意思理解是:绘在胎体上的XX色料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在烧造时出现了不该出的色疵---就成了姹(差)紫色。按孙前辈的意思也可进一步推想:原彩瓷纹饰作者并不是想要在烧成的瓷器表面形成此色,只因烧造过程中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才形成此种釉色。

    如果仔细理解孙先生的这句话,其中还隐含一些疑问:造成色疵是因窑炉内不同部位的温差造成的?还是窑炉降温还原时形成这样的色疵?亦或是原色料配方比例原因在烧造时形成这种色疵呢? 

    耿宝昌先生则将‘姹紫’色等同于‘赤铁’色,至于其形成原因、原来是何种色料绘制后烧造,耿老也没有做出更详细的说明。

    从孙耿二位大师以后,很少再未见到对色疵的成因有其他更新的观点探讨,大家因因相陈的一直重复着大师的论述。姹紫的深层成因就此成了一个谜。

    在大师没有此论述以前的时代一直到今天景德镇的彩瓷仿制大师们即便是知道了大师的论述也因不知其里所在,所以也就难以仿出这‘赤铁色疵’来了。二位前辈大师虽未道出姹紫色疵成色原因,但确是后世玩家们的引路人。

    本玩家对大师所引用的成化标准器三秋杯和其他收藏家手中的成化斗彩器上的赤铁色疵做了微观色素对比分,将其不同色料在低温下混合成色的物理化学过程做了一个分析。提出如下结论供收藏鉴赏家们在以后的鉴定中参考。

    所谓色疵姹紫、实际上是物理学中三原色原理下的色彩叠加形成的混合色,其物理过程就是印刷三原色配色形成过程。初步认定它是由鸡血红,(也有人认为是牛血红)青花料(平等青)和成化胎土色等颜色叠加混合而成。而且鸡血红和平等青按物理学定义上都已不是三原色,而是混合后的二次色,这几种二次色再一次配色就形成了色疵赤铁色----这也就是后来的仿家们之所以仿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印刷三原色原理是我们大家在上中学物理学课程时都知道的;人眼对红黄蓝最敏感,这三种色就称三原色,这三种色按不同比例配制就可形成极其丰富的各种色彩。

    印刷三原色的色料混合越混越暗,这其中红黄蓝相混即为黑色,如果将其中的红蓝(青)相混,再加少量微黄含黑(糊米底)的胎土色,即可形成类似成化特色‘姹紫’也就是耿宝昌先生所说的‘赤铁’色。

    说它类似姹紫色是因为它之所以还不是成化的姹紫色,是因为它不是鸡血红平等青二次色混合形成,而是由纯红和纯蓝混合形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以成化三秋杯为例分析’姹紫’复合色的色料组成:

    大家对上述几图蝴蝶翅膀的不同部分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翅膀下有青花底色处,呈色均为‘赤铁’或色疵也就是‘姹紫’色。而在无青花底色部分的翅膀区域,仍呈鸡血红(牛血红)色,也就是说;姹紫部分起码有三层色叠罗在一起,最下边的是胎体色,紧靠胎体的是平等青色,而平等青色上边的是釉上色鸡血红,这几层色在二次入窑的烧造过程中最后堆垛叠箩粘合在一起,不同层次的色彩波长相互干涉交织就形成了“姹紫”色且干涩无光的这一极其难以仿制的复合色彩。

    我们再仔细观察成化婴戏杯局部有青花底色上有红彩的色彩重叠部分是不是也显“姹紫赤铁”色?

    上二张局部图左侧青花边线与娇红色重叠部分呈线状‘姹紫赤铁’色,再仔细观察葡萄纹杯也可以发现葡萄纹中的葡萄边缘的深紫葡萄色同样也是色彩重叠混合的结果。

    在另一些成化斗彩器釉面色彩上也可以发现,这些彩瓷表面虽无三秋杯蝴蝶翅膀上那样大面积的姹紫色,但在青花勾底区域或边线或底有青花点块的部分,只要釉上彩料有类血红色,在二者色层叠加混合堆垛部分就都有‘姹紫’色出现。

    由上面几幅图可以观察出;釉下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图案之处,只要釉上有红彩覆盖的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点线区域内,都有或大或小块的‘姹紫’色出现,相反,如果釉下无清花料色只有彩料的区域则不见‘姹紫’色出现。

    由此看来,姹紫由叠加三原色混合特殊性是造成了后世难以模仿的工艺原因,也是孙耿二位前辈大师将其列为鉴定真仿的主要要素的原因。

    尽管传世品像三秋杯那样带有大块‘姹紫’的成化器不多,但在一些成化釉上彩瓷表面还是有不少或点或线或小面积的‘姹紫’色,这些向我们提供了在鉴别时加以注意以定真伪主要标记之一。

    据史料记载;成化年烧造器物量有数十万之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陈设类小件器物,这些器物只要是自然无意损毁、而不是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特殊时期那样故意人为大量损毁,现在还应当有一定存世量。

    没有此‘姹紫’‘赤铁’色的成化器流传下来也是有一定存世量的,只是因为嘉靖雍正时期和清末民初多有仿品,且部分仿得惟妙惟肖,使得许多藏家见了到代成化斗彩器也不敢认了。

    这些无姹紫赤铁色成化器物的釉面色彩及饰器型等要素的鉴定在孙先生的《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一文中论述很细,在这里就不再作叙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