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藏三得、成化弘治时期青花瓷特点

(2010-07-19 16:18:32)
标签:

三得

弯儿

天赞

深池

眼力

分类: 瓷器鉴赏

收藏三得

马未都

    历史上的收藏无论多热,它都是少数人的事情。原因简单,对于真正的收藏者,要具备若干条件才能参与此事。首先是财力,一个没有闲钱的人染上收藏的雅好,一定痛苦不堪,乾坤玩不转;其次是智力,俗称眼力,掌握相当的鉴别知识是收藏的前提,盲人骑瞎马,前面肯定有深池。一头栽进去,受伤事小,丢人事大;三是体力,这说得有些拐弯儿,就是收藏得到处跑,费时费力,身体一定要好,还得耐住性子。

   三者缺一不可。可也有例外。 

   没钱也玩。穷玩,是老北京自嘲的一种方式。过去许多没钱人也喜欢收藏,他们不想《展子虔遊春图》不想乾隆珐琅彩花瓶,不想明紫檀大画案,更不想毛公鼎;那些都是达官贵人的特权, 山高只可望,不可登。他们只在家门口溜弯儿,买个铜钱儿,捡个瓷片儿,自得其乐。哪天万一捡一个 “ 天赞 ” 呢 (辽钱,稀少而昂贵)? 

   不懂也玩。翻上几本书,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再去找人问问,估摸着八九不离十。胆大一些的就敢上战场了,再枪林弹雨,也有漏网之鱼吧!抱着这样良好的心态,赔钱就赔了,还乐喝了呢!再说,万一瞎猫碰上个死耗子,兴许能饱餐一顿。 

   没时间也玩。吃不了苦,不吃。没有时间,抽空。反正别人都玩,咱也别落伍,迎头赶上。这年头不谈古董多丢人哪!干嘛要到处跑呢,有福之人不在忙。瞧瞧那谁谁谁,祖传!再瞧瞧那谁谁谁,没费劲儿就成收藏家啦! 

   忠告有三: 

   其一,量力而行。有多少米做多少饭。收藏切忌入不敷出,一个人的财力再大,与浩翰无边的文物相比也是九牛一毛,没有人有能力能将所有心爱之物全部收入囊中。收藏是性情的陶冶,不是单纯的财富聚集一旦过头,乐趣一定会变得不那么乐趣了。 

   其二,知识先行。欲收藏者一定要先读几本专业书,对其收藏领域有所了解。如懒得读书,那就请人讲讲,好为人师者大有人在。但别听故事,什么宫女之后,太监之后,皇亲国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掌握。如感到这门学问过深过难,可采取西人之道,聘请经纪人把关,一切责任由他承担。但此人应是行家而不是行家所说的 “ 马眼 ” (自觉眼力不错者)。 

   其三,笨鸟先飞。一旦飞出就会感到海阔天空。乐趣会让你改变一切。没时间,挤时间,腾时间,人生无非多一些放弃。放弃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境界就会高上一层。嘴勤腿勤是收藏的强项,多跑的人会比少跑的人多一些捡漏的机会。但一定要戒贪,千万不要设想自己平白无故地捡了个国宝,每个动听的故事都可能藏着杀机。

  

明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全面恢复正常,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成化 青花 梵文杯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4cm,口径7cm,足径3cm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外口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足底双方栏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胎釉: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青料: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造型:

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器物品种主要有瓶类、罐类、杯类、炉类、碗碟类、盘类、壶类和一些文房用具。

杯类中当数鸡缸杯为首,其他的有高足杯、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

碗类有鸡心碗、墩式碗、卧足碗高足碗,口部有收口、撇口、花口等式样。

盘类有收口、撇口、菱花口式,有一种直径近40厘米的大盘,撇口、圈足、底部露胎呈黑色米糊底。盘心绘龙纹或双狮滚球纹,青花色泽浓重。

罐类中天字罐最为著名,常见的还有高罐、扁罐等。

瓶类有鹤颈瓶瓜棱瓶胆瓶玉壶春瓶梅瓶等。

其他还有盒、洗、梨壶盏托等。

纹饰:

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水海马纹、狮子绣球纹、麒麟纹、海兽纹、花蝶纹、鸳鸯卧莲纹、秋葵纹、松竹梅纹、灵芝花草纹、菊花苜蓿纹、兰花桅子纹、宝相花纹、山茶花纹、牵牛花纹、莲花八宝纹、婴戏纹、高士纹、缠枝花卉纹、折枝瓜果纹、云纹、山石纹、十字杵纹、梵文、藏文、八宝纹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龙纹有双龙、五龙九龙闹海、夔龙、翼龙、团龙、云龙、穿花龙、莲塘龙等。龙身大多绘的比较细,龙睛平视好像戴了副眼镜,长颈歪斜。夔龙造型很奇特,嘴唇上翻如象鼻,嘴里咬着一束莲花。翼龙有飞翼,绘有前爪而无后爪,龙尾卷曲

十字杵纹在成化时期最为流行,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青花瓷碗内。

折枝瓜果纹有樱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杨梅等。瓜果多绘藤须,有的绘根茎,多以坡地为衬托

花鸟纹中的鸟类体型丰满,稚拙呆板,边饰不太讲究,只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纹装饰。

山石纹多无凹凸立体感,绘成平铺的钥匙状,有的似仙人掌形。

花卉纹大多留白边,花朵只绘正面,花叶呈手掌状撑开,叶缘为锯齿状,无阴阳反侧,这是成化朝的特色

成化民窑青花瓷的风格是轻灵典雅,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纹饰常见香草龙、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莲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款识:

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有少部分书于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黄地青花盘外口和高足杯内使用。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写字款,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字尖圆头非高,字撇硬直倒腰,字人匕平微头,字衣横少越刀,日窄平年应悟,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字,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字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字多半是上丰下敛。第五句是指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有点在腰间的。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成化窑瓷器款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字第二笔上端只要过高,字衣横必然越过刀外,这种写法笔道较细较草,不过在彩瓷中极为少见。虽然如此,但其整个风格仍与前述的一致。

民窑青花有书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两行,字体草率而不规范,字外有粗细不一的青花双圈。民窑青花自成化朝起屡见大明年造四字两行双圈或双线方框款。除此之外,还有甲辰(1484年)年造干支款和银锭、方胜一类图记款。

由于成化瓷有极高的声誉,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万历朝的最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双圈六字楷书款的婴戏纹杯、盘。在成化器物中没有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无四字黑地绿款。凡书成化成化年制的都为后世伪作。 

                    明 成化 斗彩 鸡缸 杯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3.4cm,口径8.3cm,足径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明代弘治(公元1488—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年号)朝,前后共十八年前。史料记载,官窑的烧造活动不多,曾几度停烧青花瓷,但民窑的生产并没有受到官窑的影响,各种青花瓷生产仍然较多。

胎釉:

               明 弘治 青花 荷塘游龙纹 碗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7cm,口径16cm,足径6cm
  碗撇口,口下渐收,圈足。里口绘青花海水纹一周,碗心绘莲池游龙纹。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行,随着龙的游动,莲花、水草亦呈翻舞状。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莲池纹在元代陶瓷器物上已经出现,明初永乐、宣德时将莲池纹与龙纹相结合,弘治时承继,并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题材之一此碗釉白质润,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青花呈色蓝中微带灰色,是弘治青花中具代表性的器物

器物胎体规整,修胎不如前朝精细,底多上釉,仅瓶、罐、炉多为砂底;盘碗等器物有塌底现象,圈足一般低矮,没有高底足器物。圈足光滑圆润,露胎处有窑红,器物底部釉面由早期的白色过渡为灰色,到后期呈亮青色。

官窑器胎质与成化青花瓷相同。器物圈足比较光滑圆润,足墙较成化时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盘碗下塌或凹底,个别甚至致使足接触不到台面。釉汁纯净,浑厚的卵白釉和青白釉较多,特别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釉面肥厚滋润。

民窑器前期胎质细腻轻薄,后期渐趋厚实。釉色有三类:1、肥厚莹润,呈淡湖水青色;2、釉较薄,呈青绿偏灰色,光亮透明;3、卵白色釉,腴厚凝脂,透明度差。挖足比成化时略浅,足较矮。

青料:

青花色料与成化时基本相同,仍然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不如成化朝典雅,少数发色浓艳的呈灰蓝色。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

造型:

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

民窑器有卧足灯盏、菱口折沿盘、诸葛碗、长颈小瓶、象耳炉等。

纹饰:

弘治朝的装饰纹样沿袭前朝,较为简单,以龙纹为多见,有五龙、九龙、团龙、云龙、飞翼龙、海水龙、穿花龙、荷塘龙、双龙戏珠等。动物纹还有海八怪、海马纹、海水瑞兽纹、狮球纹、松鹤纹、松鹿纹、松鼠葡萄纹、花鸟纹等。植物纹有折枝花果纹、石榴纹、莲荷纹、玉兰纹、菊花纹、芭蕉纹、栀子花纹、灵芝纹、牡丹纹、月影梅花纹、忍冬纹、如意云、莲瓣纹。人物纹有高士图婴戏图、仕女纹等。还有吉祥语、诗文、梵文等。龙纹和前朝比较有变化,整体线条简单,龙身细、龙嘴变长、龙爪无力、眼睛大。所绘莲池游龙最有特色,莲池游龙又叫荷塘龙,是摹仿宣德时期的纹饰,从构图上看游龙处于莲池中显得不太协调,后代少见。

官窑器主要以花卉、动物、婴戏和仕女图较多。缠枝或折枝花叶密而小,菊花、牡丹花叶画个字。龙纹叫成化时纤细柔和。

民窑器人物形象潇洒闲适,笔法纤细柔和。到后期则见浓墨重彩的粗犷线条勾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婴戏、仕女为多。鸳鸯莲池纹比成化时简单。海螺纹笔致严谨,形象秀丽,鳞次栉比的水波中常缀以白莲。大云肩中常填以缠枝朵莲纹。波浪作叠浪(多三浪)击浪花状

款识:

弘治朝的官款大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六字间距疏朗,笔画柔和纤细,一改成化款硬朗遒劲的字体,没有成化的双框方款。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

民窑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

 

            明 弘治 黄釉金彩 牺耳罐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制作,但以弘治朝产品最受人称道,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呈色娇嫩,故又有“娇黄”的美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