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文言文杂谈 |
分类: 语言基础 |
句子翻译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教学步骤】一高考示例
2006年(浙江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解析:第一小句既考文言句式“为……所”〈表被动〉,又考文言实词“苦”。“苦”本义为愁、苦恼,在此可引申为“困扰”。第一小句标准答案采用意译,似乎不够妥当,应该翻译成“我被外物〈或小虫〉所困扰”。第二小句要注意两个实词的翻译:“亟”是“急速、赶快”的意思,如现代汉语中的“亟待解决”的“亟”;“索”是“求取、寻找”的意思,同“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索”。)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况且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危害?(解析:第一句考查文言句式,“……也”表示判断句。另要注意三个虚词的翻译:“且”是“况且”,高中教材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且”同此用法;“苟”是“如果”,高中教材第三册《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苟”同此用法;“乌”是疑问副词,表反问,解释为“怎么、哪里”。)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解析:第一小句的“噆〈zǎn〉”是个陌生词,可以根据前文“扑股噆面”“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来判断,不难译成“叮、咬”。“同类之相噆”译成“同类〈指人〉相咬”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可以把“噆”引申“残害”。第二小句“岂……耶”表示反问,可以译成“难道是……吗”,这大家非常熟悉。另要注意:“先人后身”的“先”、“后”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先人后身〈身:自己〉”整个短语比较简单,可以不翻译。)
2007年(浙江卷)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答案] (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第①句应注意“以”,因为;“终身不用”为被动句;
第②句应注意“意”,猜测;“书”,书信;“相”,偏义副词,偏指一方,代“他”;“闻”,使动用法。]
二、请你当解题者(继续出示高考题)78页听课手册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得出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
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思考: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做翻译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
明确:命题者往往选择含有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词语、句式的句子来作为翻译题。
(3)出示以上题目的评分标准,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明确: 评分细则的拟订往往会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处。
①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②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4)得出规律:
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三、请你当命题者
1.借鉴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评分依据,完成《廉蔺列传》前四段的翻译。步骤:
(1)做一做:出2-3句翻译,讲理由,定标准
①选择一些命题,,由学生介绍命题理由。
②学生交换做题,然后交回命题者批改。
③选择一些评改结果,由学生介绍评分理由。
(3)悟一悟:
学生谈当命题者和评卷者的心得
总结: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2.借鉴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评分依据,完成课外文段命题,进一步印证以上技巧举一反三。
(1)学以致用:
试给下面文段命三道翻译题,附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共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投影出示学生的命题并由学生评价。
(3)对照2005年广州市一模的命题和评分标准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4)讨论:一些同学在拟参考答案时出现错误了,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
如:要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很重要
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善于借助积累: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抓关键词语:旬、举
要善于借助:旬——上旬、中旬、下旬(借助生活常识判断);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逍遥游)(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
旬---五十岁?五月?五年?五个月?(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判断句(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式)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抓关键词语:箪、师(名作动,用竹筐装着,用酒壶盛着
要善于借助:如:箪(借助字形判断);dānjiāng箪食壶浆(判断句)(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5)总结规律: 文言文翻译步骤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四、 课堂总结
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步骤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
作业:完成相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