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科技与娱乐

(2007-11-22 09:12:57)
标签:

知识/探索

高考

作文

科学

娱乐

分类: 作文教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7年3月31日夜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了人们追棒。场外,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大声呼喊:“章予怡!”“章子怡!”除了章子怡,科学家的名字几乎没人知道。  
   翌日,北京的一些传媒也只是在娱乐版发了消息。除了章子怡和刘翔以外,传媒对其他人似乎都兴趣不大,特别是对找到破解H5N1病毒方法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字陶—之、发明纸质电池的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霞昌、美国纽约市首位华裔暨亚裔市议员刘醇逸、以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陈易希不屑一顾。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这一现象又能引出你的一些怎样的思考?请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全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侧重点  科学与娱乐的关系-----本末关系,主次关系  轻重关系;非取舍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并驾齐驱,并肩行走的关系
 
角度:从娱乐角度:给娱乐降温,<波兹曼的诅咒>
      从科技的角度:<请给科学家一点余光>
     从原因的角度:时代的尴尬,都是追星惹的祸,媒体的责任
最佳角度:请给科学家一点余光
当科学碰到流行时:脂粉无法去装饰一个国家,惟有科学的利盾是一个国家最好的武器.因为娱乐使我们放松,而科学使我们自强,千万不要让无知亵渎了科学的圣明.
  

请给科学家一点余光

郑州测绘学院 陈鲁民

中国传媒对科学家的极度忽视和对明星的极力热捧,连老外都看不过去了,今年4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就撰写文章《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2007年4月4日《参考消息》)

  3月31日夜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章子怡、刘翔、李安、陈易希等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传媒追捧的。传媒除对章子怡和刘翔以外,几乎都兴趣不大,不屑一顾。平心而论,文体明星被格外关注,妇孺皆知,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追星族如痴如醉,媒体疯狂炒作,这似乎并非中国一家所独有,也不必大惊小怪;但追星族热情之高,规模之大,手段之极端,花样之多,则非咱们莫属。倘若论功行赏,各路传媒居功“至伟”。

  但是,别忘了,一个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有没有明星,无碍宏旨;可是如果没有科学家,没有他们的创造发明,一切都无从谈起。正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我国粮食每年增产上千亿斤,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汉字印刷革命,钱学森、邓稼先们领衔研制的“两弹一星”,使我们走进核大国和航天大国的行列……因此,传媒们在目光炯炯追星之余,在盯着明星的一举一动的同时,也请给科学家一点“余光”,看看那些科学家正在忙些什么,有什么建树。这不是求你们,而是提醒、督促你们,这本就是你们的职业要求所在。如果说平时传媒一门心思追星已经很不像话了,当好不容易遇上一次表彰大会,传媒还是这样厚此薄彼,对科学家如此轻视,那就太失职了。

  当然,说实话,科学家大都是淡泊的人,不喜张扬,不爱出头露面,媒体关注我,我是这样干,媒体冷落我,我还是这样干。但是,媒体却不能因此就全神贯注去追星、媚俗,对科学家不闻不问,放弃了他们引导民众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责任和义务。

  上世纪80年代,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轰动一时,在全国掀起一股学科学、爱科学的高潮。而今天传媒那些铺天盖地的追星捧星文章,只能造就像甘肃那个长达13年不惜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超级狂热的追星族,同时也说明自己的浅薄、无知、无聊,这有意思吗?

  宣传科教兴国,传媒责无旁贷,请稍稍把注意力离开明星,给科学家一点“余光”!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①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②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③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④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评语: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针对“娱乐文化”风行天下的局面,作者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