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受礼的中国心理
(2012-07-27 11:38:17)
标签:
送礼心理杂谈 |
送礼、受礼的中国心理
顾则徐
据《新法制报》报道,江西宜春高安市一医生退回车祸患者家属的500元红包,却被误以为得了肇事车主的好处,医生鉴于伤者已治愈,给出“可以考虑出院了”的建议加剧了这种猜疑,而在医生按照正常医疗规程,停掉了患者的一些消炎药并嘱咐病人出院后,患者的两名家属在医院门口堵住医生,将其头打破。
在中国,当在一件事情上或在一种交往上,被人们认为应该送礼时,无论是送礼还是受礼,就都成为了尴尬。从送礼的人角度说,可说是送亦难、不送亦难。送的话,有个怎么送、送什么、送多少问题,不然,可能送了等于白送,而且还要惹祸。不送的话,恐怕夜里很难睡着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很好听,可毕竟还要杯水啊,连杯水也没有,会是什么后果?所以,觉怎么还能睡着呢?从受礼的人角度说,也可说是受亦难、不受亦难。受的话,有个怎么受、受什么、受多少问题,不然,也可能要惹祸。
那么,不送不受行不行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不行的问题。从送礼的角度说,如果对方是要贪图财物受礼的,不送礼自然不行。可在并不知道对方到底贪不贪图财物时,要避免不送礼的风险,那就只能选择送。可要送了,有没有机会送呢?对方能受礼,那是给了面子,要是不受礼,心里就忐忑不宁起来,悲伤、恐惧接踵而至,心理一失衡、一紧张,转而恼怒,便要怨恨对方竟然不给机会,竟然不受礼,竟然不给面子,竟然侮辱了我,暴躁起来就有了动拳头、动刀枪的冲动。从受礼的角度说,贪图财物的自然巴望着对方送,不送也要劝诱甚至威吓他送。不贪图财物,对方要是不送,心里也是不爽,以为礼不在多少,对方不送实在是不给我面子,实在是侮辱了我,心理一失衡、一紧张,转而恼怒,暴躁起来就也有了动拳头、动刀枪的冲动;要是对方送了,受了本不想要的财物,心里也是忐忑,看着礼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退礼怕不给对方面子,还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
“礼”这个词,在中国是几千年的大学问,“礼”而有“物”,成了“礼物”,就更可说是玄之又玄,说不清,理还乱。礼,名为情谊,实为财物。作为情谊,则成了面子、尊严。作为财物,则有能与不能、贪与不贪的问题。有能力而送财物,就如宋江博得个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名声,跑到山旮旯里还有久闻大名的兄弟招待酒肉。没能力而送礼,就要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卖房卖血。贪而受礼在“礼仪之国”不是异端,贪了不送、少送才成为异端,如果身份是官,那就叫做“贪官”。既在“礼仪之国”,不贪不等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只等于妨害众人的异端,更在于不贪不等于不送,不用私人腰包送也要用公家腰包送,不然,肯定属于神经,被判定为无能无德,被视为连基本的“礼仪”也不知晓。所以,由礼而礼物而礼仪之国,无论送礼、受礼,必发展而为贪污、贿赂。
宜春高安市医生的被打破头,实在因为他是个异端。中国的事情,向来拿不得证据,只说人心自有一杆称,人心都知道看严重的病要塞医生红包,偏骗这个医生不要红包,于是,病人家属断难认为他是好人,一定是别人给了更多的红包。是否就可以怪罪病人家属呢?也难,他们实在也是可怜,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给更多红包,不会愿意恨急得要打破医生头。于是,好人医生和可怜病人家属都遭难,不是打破头就是被拘留。这真是悲哀的事情。如果可怜病人家属对社会有一点信任,相信世界上不仅有不贪的好医生,而且自己也遇上了不贪的好医生,那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2012-7-26
发表于2012-7-27《华商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