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校车事件吴建民先生“弱国心态论”
(2011-12-08 04:44:16)
标签:
校车事件吴建民弱国心态杂谈 |
驳校车事件吴建民先生“弱国心态论”
顾则徐
针对国人对捐赠马其顿共和国校车的舆论,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访问时,批评为是反映了“弱国心态”。吴建民先生说:“长期的弱国状态形成了一种弱国心态,长期的闭关锁国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心态。”就捐赠马其顿共和国校车这件事来说,吴建民先生这一批评是值得商榷的。
吴建民先生的“弱国心态论”没有摆正主体,也即谁有弱国心态?在外交这一逻辑层面上,政府与民众是两个不同的逻辑主体。无论是弱国心态还是强国心态,民众都没有主体资格,也即民众不是进行外交的法定代表人,没有资格和权利有什么弱国心态或强国心态,有弱国心态或强国心态的只能是政府。中国的外交都是政府的外交,并没有打开自由的民间外交之门,没有赋予民间以外交合法权利。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不是外交主体的民众,哪来什么“弱国心态”?民众所能有的,只能是“弱国民心态”,或者部分愤怒青年所有的“强国民心态”。也即民众不具有外交权利,但不等于不关心外交,不思考和议论外交,在思考和议论中的身份是没有行为权利的“小民”。在现实的主流上,国弱则有弱国民,一国民众对外交的态度便是“弱国民心态”。
何为国弱、国强?政府与民众可能有不同的立足点。就政府而言,国家的战略力量强大便是国强,主要就是政府可以动员和支配的社会资源、财富总量庞大,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庞大。然而就民众言,诚然也会注重所在国家的战略力量,但更会考虑自己所拥有的个人权利和能力,也即作为公民在这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地位和权利,以及自己个人所可以拥有的财富和可以达到的生活水平。政府在国际战略角度侧重于自己的经济总量,民众则更加要求提高人均的经济数量。政府容易单方面考虑问题,民众则一定是两方面考虑问题,因此,政府之智不如民众之智。梁惠王忧虑周围的齐、楚、秦都是强国,孟子建议他行仁政即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则梁国同样也是强国,“仁者无敌”, 齐、楚、秦等国政府“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在闭关锁国这一问题上,吴建民先生也是没有摆正主体,把闭关锁国的帽子胡乱戴到民众头上。请问:民众没有行政决策权,怎么个闭关法?怎么个锁国法?所谓闭关锁国,对外是拒绝进来,对内是不让民众出去,完全就是政府行为。明朝闭关锁国,而民众却是要出去,于是,本来试图进行正当海外贸易的商户不得不武力突破封锁,从而导致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长期海岸冲突,有了“倭寇”之灾。所谓“倭寇”,其实就是中国人,“倭寇”中很少量的日本人也基本是受中国人雇佣的。
如果吴建民先生有外交思想的话,那么,吴建民先生的外交思想就是“外交中心论”。外交只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部分,以外交为中心,则内政服从外交。但是,一国之发展,根本在内政,外交必须服务于内政。吴建民先生承认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援建坦桑铁路花了当时三分之一外汇,以为是高明的外交之举,重要理由是“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成立之时即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什么时候中断过合法席位了?没有中断,何来“恢复”?这不过还是由内政而起的事情。但当时大陆最大的内政是什么?是民众的赤贫,是科技、工业发展的巨大资金短缺。违背这一最大内政,即为不智之外交。饿着肚子出去送钱,谁都是优秀的外交家,是世界无可匹敌的大气魄。
在捐赠马其顿共和国校车本身这件事上,吴建民先生混淆了灾难援助与平常援助的区别。吴建民先生一再用发生灾难时候,无论国家富、穷都应该互相援助的理由,证明捐赠马其顿共和国校车是理应有的国家善举。但是请问:马其顿共和国受赠的学校发生灾难了吗?是地震还是火灾,从而导致没有校车开展教学?如果是民间赞助,如何赞助是赞助者自己的权利,但政府赞助则不同,政府相应的内政没有最起码程度的解决好,那就是乱政,民众进行批评就是正当和正确的。尤其在“弱国民心态”下,民众就更有批评的冲动。
2011-12-5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2011-12-7,发表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