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2013-11-25 14:12:52)
标签:

效率

泉源

每次

最有效

业力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八功德水观>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菩提比丘着何蕙仪译
     行善积德能获得健康、财富、长寿、美貌和好人缘,因此,积功德行善常被视作经济投资,是求得回报来满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务。事实上,行善积德是修行的方法,也是「灵性增长和提升心灵」过程必要的垫脚石。
行善业是佛教修行的主要要素之一。不同方式的善行,不但形成了佛法应用的纲领,更表现出佛法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民间的佛教信仰,一向都强调行善积德是世间福报的泉源,可获致健康、财富、长寿、美貌和好人缘。因此,积功德行善就逐渐被视作一种经济投资,一种为求得回报来满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务。虽然这种想法不尽然是不正确的,但这种想法的普遍性,似乎忽略了行善积德在佛法实用中更为重要的作用。从正确的角度来看,作功德行善是达到「心灵生活和谐圆满」的重要因素,它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也是「灵性增长和提升心灵」过程中不可欠缺的垫脚石。
     积功累德是令佛教宗教生活得到所有成果的先决条件,从现刻的乐住到来世的善生,又从初阶的襌修发展到亲证圣流正道的悟境。功德带来的最高果实等同于佛教圣洁生活的最高提升证得解脱轮转生死的涅槃,那出离幻化世间的无为之境。当然,要肯定能达到这个目标,单是累积功德并不足够,功德只是其中之一的条件,而要确定能破除束缚,达到究竟解脱,还需要配合透过慧眼直观直接契入真理体悟的智慧(ñā?a)。
功德资粮与正智资粮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功德资粮(puññasambhāra)与正智资粮(ñā?asambhāra)分别是灵性修道者成就的两种必备资粮。要成就圆满的精神生活,以上两种资粮都各有其作用。功德能让我们在生生世世轮转的过程中有所进展它会导致增上的来生,得遇有能力引领我们在大道上继续前进的善知识,更会遇到提升精神灵性的机缘,使自身品格渐趋超脱,最后能以足够的心灵力量来成就更高的境界。正智则能直接提供断除束缚、出离生死轮转的因素彻见真理、体证悟道、对实相本性的正确理解。

     只凭以上其中一种资粮,是不足以达到目标的;如果只追求两者之一,到头来,只会导致片面的发展,甚至偏离佛陀教导的解脱之道。没有正智配合的福报功德,只能成就乐果或幸福的来世,但绝不能导入超凡脱俗之道。如果只得正智而缺乏功德,一切就都仅是智理知见,纯学术的考究钻研,在理性知解之外,难以直接契入实相真理。而当它们同时在行者的生命中发挥作用时,这两种资粮便有能力将人们推往更高层次的证悟。福与慧彼此砥砺、相承互补以臻完美的同时,一个双方面同时净化的过程便会产生,最后达到最高境界,成就伟大解脱者的所能洞视彻见(vijjā)和无漏行为(cara?a)。如同佛陀所说:这两种能力,可让行者成为「人天至尊」。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功德的重要

     虽说功德和正智拥有同等地位,但就精神灵性的进展而言,功德仍应放在首位。原因就在于灵性增长的过程中,作功立德有着启动的作用。若说「正智」是可以结出解脱之果的花;「正信」就是生出花朵的种子,那么,「功德」就是泥土、水分和肥料的结合亦即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养分。功德先为正智铺路,然后再从正智中,找出它本身在佛法修行中,应有的一席地位的认同。
这种相系连锁的架构,实与佛法中「自心内证」的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要了解灵性上的真谛,并不是靠智理思考,而是要现身体证的。亦即将身心整体投入我们向往的实相真理,再以内观来应合体解,直至每一个自然反应都与真理契合的全然转化。换言之,就心灵领域而言,体解实相真理绝非这么一回事累积一大堆唾手可得,又没有主体因素的零散信息;它其实是发掘自己和世界最深层真相的一个过程,继而让由此而生的了解,融入整个内心世界。因此,用「实证」、「体证」等词语,都是为了在释义上较恰当地表达这个抽象的「内证」过程而已。
      无论在心灵修炼之道上的哪一个阶段,要全然掌握真相,都得先提升内在的基调,以能符合与真相有关的新发现。虽然智慧与性格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始终是并行之词,而且通常都会比例均衡地发展。实际上,每个人只可以吸收自己有能力吸收的部分,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能力又是受自身性格所影响。因此,体会真相就要视乎一个人有否足够的资粮或功德,即此人是否值得拥有这种体悟。
作功立德就是达到这种资粮的方法,但作功德绝不能只是表面工夫,真正的功德善行背后,需要有「正确的心态」推动。明白精神灵性真谛的能力多寡,与积德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愈大和愈微细的功德,会带来越广越深的了解能力。这个原则在迈向圆满体悟过程中的每一进阶都受用,尤其在体解究竟真相的阶段最为得力。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佛所教导的最究竟真谛就是无为之地(asa?khata dhātu涅槃;而最究竟真谛的证悟,就是涅槃的证悟。涅槃是全然无缺的清净一切情欲破灭,摒除执着,每一个自我肯定念头的废止。智慧的特殊力量,在证悟涅槃的最后阶段至为重要,只有智慧才能真正明了一切有为法的无常、苦和无我;亦只有智慧才能带我们离开有为的范畴,投入永脱苦海的无为之地。不过,要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起码得清净自己内心,达到与真相相应的程度,然后才有可能掌握真义,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必先要清除所有妨碍灵光正智发挥作用的因素。只有当内在的清净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才有机会得证那不再为情欲凡尘所障闭的涅槃。也只有真正洁净的心,才能看破无明烦恼的黑幕,辨见那寂住于俗世烦嚣之外、完美无瑕的清净涅槃。

功德使内在净化
      使内在净化得以成就的,就是功德。功德会刷走内心较粗浅的烦垢,减轻一向以来牢抓着我们的不善根,并同时巩固一切善所发挥的力量。功德逐渐累积的力量,奠定了让正智最后冲越有为、投向无为之境的基础。其实,功德可以说是助长智慧超凡入圣的燃料。正如要登陆月球的火箭,初期要发力加强速度,才能在后阶段冲入无引力的太空。功德也同样能带给精神灵性那冲出重围的力量,把智慧的能力推往超越世俗的真谛,让我们能够远离世法凡尘的牵引。
     当古典的佛教论者给功德(puñña)释义为「那替心识之流洗涤和净化的」(santāna? punāti visodheti)时,功德能涤垢心田的效用便很明确地被肯定了。功德所发挥的净化功能,需要经过很复杂的过程,当中涉及净化的动力和目标,以及某种模式的运作过程。净化过程的动力,来自有能力创造一切活动的「心」。如前所说,作功立德就是善行善业,而业行又无非是意向愿力。因此,从最基本的分析来看,功德善行实在含藏着意志倾向,是意愿下定决心要实践正直正确的行为(puññābhisa?khāra)。由于意向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形态,我们在细察之下便会发现:「功德」也同样就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形态了。它其实是付诸行动的念头「心」在背后主使,以「行为」作它的工具,来达成某个特定的目的。
     这个发现提醒了我们,不要再误解佛教,认为佛教是为了盲从仪规才重视功德。其实,从佛教的角度而言,每一功德善行背后,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无论是身体或言语作出的行动,都不过是意识心态的相应表现而已。如果毫不知道善行的性质和意义,那个纯粹外在的行动,就根本不会有净化的价值存在。纵使我们遵从行为规范或宗教仪轨,希望得到积累功德的效果,但由此而生起的精神效应,决不是来自这些行动本身可能具备的圣洁素质。这些行为活动所担当的角色,只是导引人的心想意识朝着善与利益的方向走。行为规范与礼拜仪轨,都只不过是用来感染「善」意识的权宜之法。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从佛教的意义上来说,机械式地遵守道德规条,或盲目追随宗教仪轨和固有制度,全都不是得度之法,甚至会变成解脱的障碍。这样「对规条仪轨的执着不舍」(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其实就是把众生紧系于生死轮转之中的结缚(sa?yojana)。因此,我们必须要排除这种枷锁,才能真正踏上解脱之道。为了功德而守持戒规行仪的这种外在修行,都还须心念专注和理解清晰,至于禅修或研读法理这些基本的内在工夫,就更不用说了。

功德净化心识之流
    在功德所能发挥的净化过程中,所要净化的目标也是「心」。只不过这里说的「心」,并不是着重于它作为每一个行动的发起源头,而是以「心识」作为一股长流(cittasantāna)的观点。从时间的角度去看,在不停变更的心想活动中,「心」并不是能长期保持同一自我意识的固定个体;反之,它是一连串相续的念念心想,念与念之间,在互为因果的法则之下,相继引生起来的。每一个念头生起之后会历时一剎,随即消散,而它所储存的点滴印记就已传给了继之而起的下一念。这一连串心念的每个成员就这样继承、保存及传送整系列心想意识的内容,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新的念头的影响而变更。虽然这连串心想的结构单位,都可说是分离的;但整体上,它却仍能保持一致性,让每刻的念头得以继续迁变成流。
     根据佛教所说,心想活动的川流,从无始以来已然存在。在无明和贪欲的驱使之下,它生生世世都继续向前,在不同的时空以不同的模式形现。无始以来,有一些特别使人感到困扰难受的心理力量,深藏在这心想意识的川流。它们被称为kilesas,即「烦恼惑染」,而位居首位的,就是贪、瞋、痴这三不善根。从这个三角组合所衍生出来的其他同类恶,有骄慢、成见、自私、嫉妒、怠惰与烦躁焦虑。
当这些烦恼不活跃时,会沉藏在心想意识之流,即所谓的随眠烦恼(潜在意向anusaya)。但当它们受到外来官感刺激,或本身在增长过程中,达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它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冲到意识的表层,产生一股难以摆脱的思想心态。这种心态如毒性般污染心识,之后又再返回意识底层,在心念之流的深处巩固其根基。如果此种心态的力量再度增强,烦恼甚至就会变得更为加重而濒临毁犯(vītikkama)的危险地步。这时,它们便会泉涌而出,以身体或语言做出种种违反道德基准的行为,因而导致忧悲苦恼的恶果了。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当描述功德能「洗涤和净化心想意识之流」,其实是就它能「及时克制心想意识将陷于犯恶边缘」而言。只有智慧正道的无上智慧才可以在潜伏状态根除烦恼,也只有如此,才能击破生有的枷锁而获得度脱。不过,修功立德的确能够帮助减轻顽强的恶性心态,好让智慧能够站稳脚步,来达成解脱的效用。智慧只能在清净的心中运作;而积功累德能净化我们的心,因此,「功德」就是「智慧」的助缘。

      放任心想之流前进的时候,它就会像一条汹涌的河流,把存藏于河床的贪、瞋、痴这些污垢,以及它们所引起的惑染烦恼,一起翻滚到意识的活跃层面。如果那些烦恼于此再有机会被纵容滋长,它们将使「善的潜能」枯萎,并扼杀「智慧的能力」,直至其荡然无存。修功德可以防止「烦恼的生起」,更能够以「善」取代相对应的烦恼,使心想之流得到净化,直至它能供应足够的力量给智慧,让智慧剿灭惑染烦恼。
功德能净化心念的法则
     功德要有净化心念之流的效用,必须在一些心理法则相应和合的情况之下,才会产生。我们在此简略地述说这些法则,但我们必须知道,只有当这些法则,同时在背后默默地发挥作用时,佛教整体的精神修炼才能真正奏效。
第一法则:单一时间不可能有多过一种的意识状态出现,这法则似乎不大重要,但当它与其他的法则一起配合时,就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法则:不可能有两种互相违悖的道德意识同时存在。第三法则:所有导致心识产生的因素如感受、思想、意向行念,及一切入于「心生法相」之内的都必须要与心识本身有着同样的道德素质。
     会导致业力产生的心识活动,应该是全善或全恶的;(依第二法则),它绝对不可能同时又善又恶。换言之,心识是善的时候,就不可能是恶。「善」和对精神方面有利益的心识状况,必然会防止邪恶及有害的心态出现,这当中包括(依第三法则)所有与心识有关的恶因素在内。因此,当我们作功德时,在背后推动着这些善行的心识意向,自然会排除恶的心识意向,及与其相应的烦恼。只有在这一刻,心识才真正是清净无染的。所以,每次我们作功德行善时,都是防止惑染烦恼生起的一个好机会。
    就像这样,每次作功德都必然会导致一刻的清净;而多作功德,自然就会带来不少得到清净的机会了。但要达到更为持久的效果,就必须多加入一个原则,那就是第四法则。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第四法则
认为:「重复动作」会提供力量。如同本来松弛无力的肌肉,能够在持续运动之后,变得结实有力。一个人的心理质素也应该如此,会在反覆的锻鍊之下,如同一群酣睡的士兵被唤醒,在心灵道上重新变成勇猛精进的战士。

精神生活的实质,就是自我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反覆重作」。这是自我转化的基础训练。靠着重复修习的动力,那些良善质素的幼弱嫩苖如信念、活力、专念、定力和智慧等才会绽放为至善的质素(indriya),帮助我们在大道上得到证悟;或会成为不屈不挠的力量(bala),以对抗和战胜烦恼。不断抵抗邪恶和重复实践修善,就是妖魔也都会变成天神,罪犯也可以成为圣者。
    将意念朝向功德的修行若说「重复修善」是自我转化提升的钥匙,「意向」应该就可以说是不断修持功德善行的主要工具。从心识之流生起的意向愿力,就像一股有示向性的力量,不停以它本身的道德基调,影响着念念心识的去向。每一个意念流过,都会在不断前进的心识之流中留下影响力,然后,继续驱使心识之流往意念要去的方向迈进。善的意念会指挥心识之流往善,如清净、智慧和究竟解脱;不善的意念则会驱使心识之流往恶,如惑染、无明和不能摆脱的束缚。
    在某个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每个意念都会改变我们的思想心态。虽然每个意念的影响,可能是非常轻微的。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是随时随地都在反映着自己心识之流所累积的意向动念,以及这些动念所引起的实时反应。
由于我们的思想和心理都是被意志所带动,而朝着它的方向走,因此,意向得靠「反覆重作」的锻鍊来增强力量。要透过改革意向,重整思想和心态,首先得领着它往善的途径,如此这样地重新定位意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修习功德善行」。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当意愿的属向是修行功德时,它自然就会阻碍惑染的流入,同时增强潜藏的相续之流中善的素质。在这些善的素质的熏陶之下,无染的清净便会从沉睡中甦醒过来,再次地,经常在一个人的性格中发挥作用。有心实践布施善行的意向会令慈悲生起;专意去持戒的愿心,会导致不害、忠实、节制、真诚和清醒;愿意倾注于心的修炼,则会产生平和与洞见。虔信、敬仰、谦卑、同情、勇猛和平等心,都会陆续增长。心想意识会比之前更为安稳、平和、灵活、有精力和效率。而当心识受到这些因素的净化时,就可以通过定与慧的更高层次,往前迈向涅槃的体证,而达成精神灵性上的增长和提升。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图文选自网络//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