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标签:
效率泉源每次最有效业力 |
功德与提升心灵的关系
菩提比丘着何蕙仪译
行善业是佛教修行的主要要素之一。不同方式的善行,不但形成了佛法应用的纲领,更表现出佛法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民间的佛教信仰,一向都强调行善积德是世间福报的泉源,可获致健康、财富、长寿、美貌和好人缘。因此,积功德行善就逐渐被视作一种经济投资,一种为求得回报来满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务。虽然这种想法不尽然是不正确的,但这种想法的普遍性,似乎忽略了行善积德在佛法实用中更为重要的作用。从正确的角度来看,作功德行善是达到「心灵生活和谐圆满」的重要因素,它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也是「灵性增长和提升心灵」过程中不可欠缺的垫脚石。
功德资粮与正智资粮
功德的重要
这种相系连锁的架构,实与佛法中「自心内证」的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要了解灵性上的真谛,并不是靠智理思考,而是要现身体证的。亦即将身心整体投入我们向往的实相真理,再以内观来应合体解,直至每一个自然反应都与真理契合的全然转化。换言之,就心灵领域而言,体解实相真理绝非这么一回事—
作功立德就是达到这种资粮的方法,但作功德绝不能只是表面工夫,真正的功德善行背后,需要有「正确的心态」推动。明白精神灵性真谛的能力多寡,与积德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愈大和愈微细的功德,会带来越广越深的了解能力。这个原则在迈向圆满体悟过程中的每一进阶都受用,尤其在体解究竟真相的阶段最为得力。
功德使内在净化
功德净化心识之流
当这些烦恼不活跃时,会沉藏在心想意识之流,即所谓的随眠烦恼(潜在意向anusaya
功德能净化心念的法则
第一法则:单一时间不可能有多过一种的意识状态出现,这法则似乎不大重要,但当它与其他的法则一起配合时,就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法则:不可能有两种互相违悖的道德意识同时存在。第三法则:所有导致心识产生的因素—
第四法则
精神生活的实质,就是自我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反覆重作」。这是自我转化的基础训练。靠着重复修习的动力,那些良善质素的幼弱嫩苖—
由于我们的思想和心理都是被意志所带动,而朝着它的方向走,因此,意向得靠「反覆重作」的锻鍊来增强力量。要透过改革意向,重整思想和心态,首先得领着它往善的途径,如此这样地重新定位意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修习功德善行」。
图文选自网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