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2013-01-20 15:42:17)
标签:

贫病

先后

史学

简介

布施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玄奘大师简介

      玄奘大师,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隋大业八年(612),被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后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迹及于半个中国。因慨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孤身涉险,毫无畏缩,越雪山,涉沙漠,历九死一生,经秦凉高昌等地,、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等地而进入印度境内。贞观五年,师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徧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师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颂;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并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法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会后,玄奘大师归国之心日切,戒日王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玄奘大师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玄奘大师所带回的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译经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玄奘大师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唐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 
      师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师着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一三八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愿有缘人跟随玄奘大师的脚步走入圣地!

 法喜充满!吉祥如意! 南无阿弥陀佛!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了,可是我有没有悟?
我见僧人是不是如同见佛一般?惭愧!忏悔!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前世因今世果

   古时候,河间府有个叫冯树柟的人,粗通文墨,还算有点本事。但是,他流落在京城十几年,一直不得志。每次遇到机缘,最后总是落空了。他去恳请人帮忙,人家口头上答应得满好,实际上却置之不理。

   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心理上的压抑苦闷,逼得他到吕洞宾的庙里去求梦,祈求仙人能在梦中对他的命运给予启示与引导。

   那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个人对他说:“你不要怨恨世道的艰难、人情的冷漠。其实,你这一生的命运全是你自己造成的,怨恨又有什么用?你上辈子喜欢以虚伪的言词博得忠厚长者的好名声。遇有善举好事,你明知道该事不可能办成,却极力怂恿他人去做,以使人感谢你的赞成与倡导。遇有恶人犯法,你明明知道他的罪行不可饶恕,却再三为他申辩,以使人感谢你的拯救之恩。你的这些做法,虽然谈不上对别人有什么好处或坏处,但是,充好人让人感恩的都落在你身上,而把怨仇愤恨全归结到别人身上。你的机巧奸诈也太过份了!何况,你所赞成怂恿的事,或是你极力拯救的人,你都是处身在局外人的位置上,无论成功或失败,全由他人去承当利害。假如有某件事稍稍触及你一点儿利益,你就唯恐躲闪不及。就算是眼看着别人被烈火焚身、溺水将死,你只消一举手之劳,便能救人于水火,你也会因怕麻烦而撒手不管。你这种险恶的居心,还用得着鬼神来指教吗?由此看来,别人对你看似亲近,实为疏远;形似关切,实为冷漠,也是理所当然了。你自己想想,这是应该不应该?神鬼对一个人的要求,若是他偶然有一两件事做错了,还可以用他其它的善行补偿。但如果一个人的心术坏了,那便是为阴曹的条律所不容。你这辈子算完了。只能是努力去做好事,为下辈子造福吧!”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如何恭敬僧宝》
   那冯树柟,最终落得个饥寒交迫贫病而死。

文图选自//网络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