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世尊成道处宝塔
菩提伽耶(Bodh Gaya),
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ala )、摩诃菩提(梵Mahā -bodhi
),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ā),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janā
,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ā )聚落。
菩提伽耶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它三处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盘之地的拘尸那罗(Kushinagar)。
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法句经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行恶之徒在今世与来世都受苦,堕落到恶界里重生加倍受苦。
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
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
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虽少诵读经典,却能实践佛法,完全弃除系缚,有资格列入出家人的行列。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
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贤德者的芳香不止在人间飘送,也飘送到天界。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甚微。
持戒者最上,香薰诸天间。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独居静处的修行者,善于调御自己的心;对世间有慈悲心,是真正的比丘。
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
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所有香味中,以贤德者的香味为最殊胜。
栴檀多伽罗,拔悉基青莲,
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善果欢迎善者到来,如亲人欢迎游子归来。
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
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舍弃忿怒,消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苦不能相随。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
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
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不作恶不担心恶报,不受伤的手可安全的拎起毒药。
假若无有疮伤手,可以其手持毒药。
毒不能患无伤手。不作恶者便无恶。
理论加以实践就有如花朵,美丽、娇艳又芳香。
犹如鲜妙花,色美而芳香,
如是说善语,彼实行有果。
行善者在见到自己的善果后,才会欣赏自己的善行。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
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迅速勤奋的使自己成为智者,为自己建造一个安全的岛屿,你将到达天界。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拂除尘垢无烦恼,得达诸天之圣境。

选择出家和禅定生活的佛陀,受天人所敬爱。
智者修禅定,喜出家寂静,
正念正觉者,天人所敬爱.
智者不计较生活艰难,他无惭愧的生活在清净当中。
生活于惭愧,常求于清净,
不着欲谦逊,住清净生活,
富于识见者,其人生活难。

妒嫉他人因信仰而获得的布施,将永远无法得到平静。
若信乐故施。心嫉他得食,
彼于昼或夜,不得入三昧。

无垢秽、真实、慈悲、节制的贤者,才配得上称为长老。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
节制并调伏,彼有智慧人。
除灭诸垢秽,实名为长老。
广钦老和尚说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
烦到心乱能忍得住
困到绝望能行得通
屈到气愤能受得起
怒到发指能息得平
恨到切齿能消得散
急到燃眉能定得安
喜到满意能沉得下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
财到眼前能看得淡
色到情动能脱得开
快乐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懂得放弃你也能寻获另一种释然的快乐。人生有时就是如此,你不能背负着你所有想要的东西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如果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有所舍弃。把与内心无关的、纷乱的杂念和欲望舍弃,眼中只有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样才容易成功。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