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生活中的修行

(2010-10-31 07:07:02)
标签:

杂谈

           转:生活中的修行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曾经很懊恼自己福薄缘浅,以至现今仍在六道轮转不休!现在我无比感恩能生活在当代,通过高科技网路每日能聆听到净空老和尚、钟教授讲经说法,使我得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觉悟世间的万法,觉得是此生的最幸!此时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正法时期!如来为方便众生说灭度,尔实无灭度!
     我们首先要存感恩的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认真学习《弟子规》《太上老君感应篇》《十善业报经》,这是学佛的根基,往生的资粮。孝亲、尊师、发菩提心、济众生苦,护佛种性,常使不绝!真正落实净宗修学总纲领、总原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智慧作主,不是烦恼作主。起心动念,远离三毒贪嗔痴恶恼,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之行,破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念流入觉海,使不迷失自性。众生与佛,实在讲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觉与迷,转识成智,身智圆融无碍,这一念转过来就成佛了。诸佛于生灭中但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

       修行的目标:
 品学兼优,解行相应,道德圆备。
 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品学兼优,解行相应,道德圆备。】

      我自从接触佛法之后,才知道自己过去烦恼习气真的很重,贪瞋痴慢,迷而不觉,怎样使自己品学兼优,那就是遵从佛陀的教诲,从《十善业道经》开始修学,做到断恶修善。在生活中时时用大圆镜智观照,把妄想、分别、执着伏住,转识成智,清净见澈,湛然空寂。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做到解行相应,真正把普贤十愿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自他不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用孝敬父母的这种崇高情感去敬重众生,敬重大自然,行慈悲喜舍、自在无碍之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凡夫只有我一个,众生作善作恶都是示现,都是表演给我看的,都是教导我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在转迷为悟中修禅定、修清净心!道德圆备以修习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为基础,我们真正行道,德就在其中。中国儒家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是德!有德自自然然就能够消灾免难。道德之人的特色就是诚心诚意关怀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他什麽灾难都没有,灾难是无道无德才生的。

       转:生活中的修行

     净宗培训的目标第一个是「品学兼优」,品德的修养从《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开始。这只是达到修学第一个目标「断恶修善」。我惭愧烦恼习气很重,唯一的办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用念佛的方法薰修,用听经的方法薰修,把妄想、分别、执着伏住,心专一,帮助成就戒定慧。

       第二条是「解行相应」。把普贤十愿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只要自己努力,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修学的道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意思很深,这个「不见」是不把过失放在心上,不把过失放在口上,叫做「不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是智慧!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是定功。善的我们学习,不善的自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的善知识,你能这样修学,你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用心跟我们不一样。所有一切众生在他眼睛里面,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凡夫只有一个。他们作善作恶都是示现,都是表演给我看的,都是教导我的,他不是真的。存这种心,这个人就是善财。我们怎样转凡成圣?转凡成圣是果,因是转迷为悟。可是转迷为悟关键是在禅定,用我们净宗的话来说是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要修清净心,你不能不修戒定慧。清净心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
 
       第三条「道德圆备」,有德於心就是佛法讲的「般若智慧」,智慧就现前了,譬如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里面所说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有德於身,你自自然然做到,没有一丝毫勉强。「得道者多助」,道德圆备就是得道之人,你会得到一切众神的帮助。你种树有树神帮助,道德之人的特色就是诚心诚意关怀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他什麽灾难都没有,灾难是无道无德才生的。我们的行是以德化民,感化众生、感化社会,那是我们要行德。我们真正行道,德就在其中。中国儒家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是德!有德自自然然就能够消灾免难。

       我们要达到【品学兼优,解行相应,道德圆备】的目标,在于落实四好:
【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一、存好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二、说好话—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谤国主)
三、行好事—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作国贼、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转:生活中的修行

      「存好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大菩提心,就是真心,就是本善。诸佛如来眼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为什麽?从他真心上看,从他本性上看,善恶两边都放下,这叫纯善无恶,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什麽叫真诚?真就不假,诚则不虚伪「一念不生是谓诚。」日常生活当中要保持一个妄念都没有,就是我们讲经常说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真诚」的作用是「清净」,决定没有污染。六根接触外头境界,你有这七种现象,你就被污染了。佛法讲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五大类,你在这里面一接触就起「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你染污的表现。如何修清净心?离欲,五欲六尘边都不沾,才能得清净心。「平等心」,这是真心起作用了。真心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佛菩萨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完全平等,「自他不二,凡圣一如」。平等的心、平等的行为是谦卑而尊人。诸佛如来如是,诸菩萨如是,祖师大德也如是,都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不能疏忽。「正觉」,正觉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真诚、清净、平等」当中来的。我们今天不生智慧,只生烦恼,原因是什麽?没有真诚心、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生烦恼而不生智慧。菩萨善根只有一个,就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念念都在进步,天天在进步,时时在进步。「觉」里面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所以那个觉就不能叫正。觉里面有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觉叫正觉。佛家正觉的标准是阿罗汉,阿罗汉破我执,《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阿罗汉证得了。仇恨要化解,真诚的爱心才能化解问题。世间人为什麽这麽执着?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因果通三世。 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再生出「慈悲」。这个慈悲叫大慈大悲,慈悲是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智慧的爱心。正觉是智慧。这五句是一体,这就叫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缺少一个,就不是菩提心;缺少一个,五个都没有。

【说好话—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谤国主)】

「不妄语」,决定不肯欺骗人。「不两舌」,就是决定不挑拨是非。「说好话」,最後一句括弧里有「不谤国主」,这句话出在《梵网菩萨戒经》里面有两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璎珞戒经》里也有两句:「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行好事—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作国贼、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在佛门,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恩」,第二个是「老师恩」,佛菩萨是老师。第三个是「国家恩」第四个是「众生恩」。知恩报恩,这是「行好事」的先决条件,这是人「行好事」的大根大本。都是在做好事,何以果报不相同?那个心不一样,心是根源,根源不相同。一个是报恩心而做的,一个是名利心而做的。真实的果报一定要用真诚的心。

「好事」,在佛法里面,教导我们怎样落实?「四摄、六度」全都包括了。四摄六度要落实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和睦兄弟朋友、帮助苦难众生,这就是好事。

             转:生活中的修行

       讲到「行好事」,我们从总的上来说,从根源上来讲,你没有报恩心,你就做不了好事。要报众生恩,一根小草、一粒微尘对我们都有恩德。不知道恩德,没有报恩心,完全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胡作妄为。破坏自然的生态,就是破坏自己的幸福,破坏自己的生命。

      提到「四摄法」里面的布施、爱语,这是修德。我们要想得财富,要想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一定要懂得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第三个是「利行」。利是利益,无论大事、小事,肯定是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这个事情我们要做;而不是说对我自己有利益的。「同事」是度众生的一种手段,决不违背世间人的爱好,一切可以随顺。这里要记住,你要有本事才行;没有定功、智慧,不是身心世界完全放下,被人家拖下水,你就完了,善事我们可以跟他相同,恶事不能相同。
      「不作国贼、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这三句是世尊在菩萨戒里面给我们说的三条重戒。「不作国贼」就是决定不能够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凡是对於国家社会不利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知恩报恩的人,不但不会做,连这个念头都不会生。 第二句「不漏国税」。我们纳税也是布施,布施这个国家,布施这个社会。漏税这个心理是偷盗、是盗心,盗心哪里会得到财富?末後一条「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佛弟子一定守法,住在哪个国家,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住在哪个地区,遵守那个地区的规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可以有成见,不可以自作主张。
 
       【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九法界里面,一切人事物的性相、一切理事、一切因果,你都能通达明了,这叫看破。放下什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五蕴放下了,「五蕴皆空」;十二处放下了,十八界放下了,最後连佛法也放下,「无智亦无得」。 末後,这一条「念佛」。「念佛」,把整个法统统包括尽了。我们佛法讲心与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萨心。所以,我们以「念佛」作为总结。真正念佛,念什麽?就是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佛之行。一句佛号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转:生活中的修行

      现在我很惭愧自己在各方面做的都还不够,差距还很远,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依教奉行,相信总有一天会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满头!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所以,我们应在哪里修行?就在境界上磨练。顺境善缘里头,你不生贪爱,没有贪恋;逆境恶缘,你没有瞋恚,你能保持心地清净、平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无上菩提之心;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维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梦如幻而修清净梵行!成就无上菩提大道!

                                      

                               转:生活中的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