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2010-09-26 20:17:37)
标签:

杂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大千为床》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鸟窠与白居易》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慧可安心》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大小不二》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不留平常心》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其乐融融----放下什么

http://b36.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54c7f0f5474f884bf2b01f257abc7516d8b2abe7244859ccbc4790cf4fafdb7bb07aba7e2bc535a49ce3345becc0b7ea32c6aced0102b2bb22c45e5ce110fa60ee4df6385b08e3240b97b83b139494d4f956e9e0&a=31&b=36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http://ctc.qzs.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