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2010-09-20 07:36:55)
标签:

杂谈

【一】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中央电视台在五台山举办研讨会

有关专家认为《茉莉花》曲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支江南民歌怎么能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联系在一起呢?专门挖掘民歌艺

 

 

术宝库、追踪民歌发展溯源、折射民歌文化魅力的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西部频道《魅力12》的编导们在一次偶然观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于是,《魅力12》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曾以《刘三姐》、《龙船调》、《黑城随想》、《月亮上的女孩》等获全国大奖并享誉全国的编导木日根、毕业于中央戏曲学院的资深主编曹建标、北京广播学院教授著名民歌研究专家何小兵等便和其他有关专家围绕这个题目开始追寻,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摩演奏后,认为《茉莉花》曲调是颂扬茉莉花的。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而教佛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五台山的佛教则是东汉永平11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的。从此茉莉花也就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花虽小,但由于花是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是把此花做为制香香料的,于是十分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随着僧人们的四处云游,该曲调便传到了云南,并很快以其曲调清逸、流畅,脍炙人口而得到了江南人的喜欢。所以后来经人加工后渐渐成为了风靡江南、乃至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二】来源:《法音》

     [导语] 五十年代初,一位音乐家在北京智化寺发现一本《音乐腔谱》之后,随即访寺僧,看乐器,听演奏,搞调查,认为智化寺音乐是唐宋以来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余绪,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智化寺音乐属汉传佛教寺院音乐(或称庙堂音乐),是我国现存的古老音乐之一。汉传佛教音乐由诵经、法器、管乐(或管弦乐)三部分组成。从其风格而言,有南北之分;就其内容来说,有呗赞、唱导、佛曲的不同。一般地说,用于殿堂唱念经偈、法事道场的音乐多体现佛教的庄严性;用于寺院庆典、庙会活动的音乐则体现佛教的通俗性,这是南北佛教音乐两大体系共有的特点。

     所谓南北佛教音乐体系之分,简言之就是南方“婉转”,北方“直声”。相传南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三国康僧会和西晋竺叔兰。北京智化寺音乐为北方佛教音乐体系。这主要是指唱诵经偈时音声腔调方面的区别。其实,随着南北方僧人的相互往来,南北佛乐的相互交流,尤其是隋代统一南北后,北方佛教音乐就日趋南方化了。有清以来,智化寺音乐外传的同时,不仅吸收外寺僧人来本寺参加音乐佛事,而且外出与他寺僧人同办法会,同放“焰口”,智化寺僧人称为“南北会”。这主要指佛教音乐中的诵经部分,至于智化寺音乐在管乐的演奏技巧与方法上仍然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五百余年一直按照历史原貌保存下来。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智化寺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为英宗朝司礼监太监王振私建。初为“家庙”,后赐额“智化禅寺”。寺中,参禅念佛者称禅僧,演奏佛乐者名艺僧。如今艺僧师徒相传已至第二十六代,智化寺音乐流传于世已经历五百四十几度春秋。

智化寺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演奏的曲目主要来源于《音乐腔谱》。此谱是智化寺第十五代传人永乾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抄写的。这是一本工尺谱。谱中记谱符号、点板方式与民间的工尺谱不尽相同。谱中的曲牌来源不一,丰富多采。

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种。单独演奏的曲牌名“只曲”,若千首曲牌联缀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礼拜《华严宝忏》时应用的套曲名“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时应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的结构模式有所谓序、身、尾之分。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根据智化寺音乐乐制,在办法会、作佛事时,一般由九位僧人诵经礼忏敲击法器,分别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云锣两架,大鼓一面,铙、钹各一副,铛子一面,铦子(小钹)一副。管、笙、笛为管乐类,演奏时配以云锣和大鼓。铙、钹等为击乐类,一般由司管乐者兼奏。具体分工是司管者击钹,司笙者击铦子,司笛者击铙,司云锣者击铛子。在管乐中,管为九孔(前七后二),笙有十七簧。根据北宋陈旸《乐书》的记载,九孔管、十七簧笙为唐宋旧制。演奏时,管子处于领奏地位,要求忠实于原谱,以奏出神韵为佳,笙应富于节奏感,笛的演奏应自由活泼地穿插于旋律之中。云锣在节奏上加花点,常在前一拍的后半,击出后一拍的主要音。铙、钹等法器,在敲击时均要求板眼分明,轻重得当,从而达到协调和谐。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既避免单调齐奏又不得有乱章法,以此体现智化寺音乐的独特风格。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智化寺音乐演奏时的宫调有四调,“艺僧”自称为“正、背、皆、月”,即正调、背调、皆止调、月调。其中“皆止调”,据考证,就是唐代已被讹变为“歇指调”的“碣石调”。“月调”就是唐代“越调”的“越”字之讹。至于“背调”很可能就是唐乐中的“背四调”。可见智化寺音乐四调中有三个调名是与隋唐音乐相同的。那么,智化寺音乐的“背”、“皆”、“月”三调是不是与隋唐音乐的“碣石”、“背四”、“越”三调同为一系,还有待研究。

     智化寺音乐在乐谱、乐器、乐调、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乐甚至上溯到更远年代的一些乐制,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正由于智化寺音乐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坚持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许随意变易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以时至今日依旧保持佛教音乐特有的远、虚、淡、静的意境。

                                        

                                            佛教音乐团来源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