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2010-05-28 06:02:15)
标签:

杂谈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1.盲人(Andha):这种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不知如何获得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
  2.独眼人(Ekacakku);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好的道德品质。
  3.双眼者(Dvicakku):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处美妙之处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的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价值。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的增加。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一些经典把人类分为黑暗者,和光明者,两大类:
      1.黑暗者(tama)。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人既贫穷,又无信心,所以他们只能从黑暗走向黑暗,永远没有机会获得解脱。第二种人贫穷,但具有布施心肠,又有信心,他们将会从黑暗走向光明,最后得到解脱。
  2.光明者(jot1)。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富有,但无信心,他们将会从光明走向黑暗。第二种人既富有又有信心,他们将会从光明走向光明。
  由此可见,一贫如洗的人也能从黑暗走向光明,最后获得解脱。所以在佛教中,贫穷并非完全被谴责。佛教承认贫穷的人也能走出他们的困境,最后进入美好的精神世界,只是她们不能直接进入精神世界罢了。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使自己走出贫穷,早日走进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佛教并不主张越贫穷越光荣,也不反对拥有财富,恰恰相反,正如孔子、孟子倡导的那样:人民必须富庶,佛教也鼓励人们富有。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1)一个人堆积财富,不用于自己,也不用于别人,也不做功德;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空有财富,不用于己,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1)饮酒;(2)时时游荡于街市;(3)赌博;(4)结交坏友;(5)懒惰;(6)沉溺于异性。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

佛陀鼓励人们去消费自己的财富,而不要空堆积财富而成吝啬者。但这不意味佛陀鼓励人们去做无意义的浪费。佛教向来讲“惜福”,反对浪费,反对走两个极端。所以,佛陀曾教导说:“应用财富不应该吝啬,不应该浪费,不应该用于罪恶,不应该用于潜伏的危险之中。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会舍得
后一篇:加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