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如是说:《世间财富》-佛学文摘

标签:
杂谈 |
佛
2.独眼人(Ekacakku);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好的道德品质。
3.双眼者(Dvicakku):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处美妙之处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的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价值。
佛
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一些经典把人类分为黑暗者,和光明者,两大类:
2.光明者(jot1)。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富有,但无信心,他们将会从光明走向黑暗。第二种人既富有又有信心,他们将会从光明走向光明。
由此可见,一贫如洗的人也能从黑暗走向光明,最后获得解脱。所以在佛教中,贫穷并非完全被谴责。佛教承认贫穷的人也能走出他们的困境,最后进入美好的精神世界,只是她们不能直接进入精神世界罢了。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使自己走出贫穷,早日走进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佛教并不主张越贫穷越光荣,也不反对拥有财富,恰恰相反,正如孔子、孟子倡导的那样:人民必须富庶,佛教也鼓励人们富有。
佛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空有财富,不用于己,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