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画派代表画家王庆淮

标签:
关东画派中国山水画文化 |
分类: 长白文杰 |
关东画派代表画家王庆淮
1935年,王庆淮返回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家乡三岔河镇,多次拒绝日本人让他作画和做官的要求,避居田园,以卖画养家糊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积极参加社会宣传工作。1951年后,王庆淮先后任三岔河文化馆(扶余县第二文化馆)馆员和扶余二中、一中、师范、四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师,同时坚持绘画创作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1952年连环画《模范老社员》获全国美术展览一等奖。1956年和1957年创作的山水画《松花江烟雨》、《雪后的松花江》,均获得全省美术展览一等奖。
1958年9月,王庆淮调到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前身)美术系任教师,1972年到省文艺创编室从事美术创作。1979年,王庆淮调回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美术系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在潜心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的同时,热衷于美术创作。他擅长山水,兼及花鸟和人物。融古师今,博综约取,既能深入前人堂奥,又能师法自然,工写兼长,勇于创新,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关东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所作山水画布局恢宏开阔,笔墨沉郁苍劲,设色浑厚古雅,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花鸟画笔墨和用色既厚重大气,又生动灵活,变化丰富,超逸奇崛,绰约多姿。山水画《城乡道上》、《长白采运》、《十里黄云过大川》、《松林飞雪》和花鸟画《天竺水仙》等,先后在全国及省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1974年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林海朝晖》,采取平视的构图,以高视点、宽银幕全景式的表现方法,描绘了东北林区的壮丽风光。茫茫的林海中,苍劲茂盛的松树和逶迤雄浑的远山都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中,一列满载原木的火车吐着白烟,隆隆地驶过大桥,场面十分壮观。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性语言,反映了林业战线成就斐然,蒸蒸日上的景象。《林海朝晖》在全国美展展出后,引起全国美术界的重视,不仅在多家报刊上和以单幅画形式发表,还绘制成8米长、2.5米高的巨幅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并复制多幅在我国多个驻外使馆陈列。
王庆淮坚持深入生活,十分重视写生,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从山海关到兴安岭,他的双脚几乎踏遍了关东大地的山山水水。1980年创作的《五花山色》,描写的就是在集安市所见到的景色。陡峭险峻的山峰上接天空,下临江水,山崖上一处处红枫黄叶十分醒目。几名搞小秋收的山民肩扛工具,身背背筐,沿着悬崖下的蹬道向山中走去。整幅作品构图饱满,墨、色并重,以色彩的多层次堆积强化视觉艺术效果。长白山地区热烈的五花山秋日胜景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充溢整个画面,令人过目难忘。
王庆淮非常喜爱吟诵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诗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他一生沉浸于中国画艺术探索和创新中,孜孜以求,无怨无悔。1978年后,他创作的山水画《天池飞瀑》、花鸟画《松菊》等在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展出。王庆淮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庆淮画辑》。他在从事绘画创作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绘画理论的研究,著有《中国画概要》、《山水画》、《论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异同》、《壁画浅谈》等著作和文章。
王庆淮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主席,省书法研究会副会长,省人大代表等。1982年7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