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无愁老少年
——四时花木诗话·雁来红
雁来红又名老来红、老来少、老来娇、老少年等,原产于亚洲、美洲热带地区,为苋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一米左右,茎直立,少分枝,叶卵形或菱状卵形,有长柄。秋季北雁南飞时,雁来红基部的叶子变为深紫色,顶叶则变得娇红如染,鲜艳异常,使它得了雁来红这一美丽的名字。也有的顶叶呈红、黄、绿三种颜色,名三色苋。顶叶变成黄色的,则叫雁来黄。7月至9月开红色小花,顶生或簇生叶腋。雁来红可种植于篱垣、路边或草坪中,也可作花坛背景,是很好的观叶植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中的诗句。在他的眼中,排云直上的晴空一鹤,山明水净的满地白霜,深红浅黄的几树秋叶,都让自己神清气爽,诗思泉涌。能让秋日胜过春朝的,还有一些诗人笔下的雁来红。宋代方岳《雁来红》:“是叶青青花片红,剪裁无巧似春风。谁将叶作花颜色,更与春风迥不同。”一簇簇青葱苍翠,一片片姹紫嫣红,阵阵和煦的春风,无疑是最巧妙的裁缝师,将大自然打扮得花团锦簇,明媚无比。可有谁更巧过春风,让花叶变得比花还鲜明红艳,让秋色有了迥然不同于春光的美丽,且毫不逊色呢?

雁来红图
王震作
明代陆树声《老少年》:“何事还丹可驻年,一枝真作草中仙。霜华洗尽朱颜在,不学春花巧弄妍。”还丹即仙丹。在古代,道家有一种炼丹术,用朱砂来炼制仙丹,认为吃了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或长生不老,其实这种丹药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诗人对仙丹能使人长寿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雁来红才是草中神仙。你看它不屑于和其他花卉在春天里巧颜弄色,斗奇争宠,而是在秋日中尽展朱颜,越老越鲜艳。自诩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除了书画为人称道外,也确实堪称诗酒风流。其《老少年》诗:“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愁一愁,白了头,多愁不仅伤心也伤身。人因为多愁,少年就现老相;花因为无愁,老来更显娇容。多愁无愁,年老年少,究竟与我何干?还是饮酒赋诗,让醉颜和红叶媲美吧,真个是风流倜傥,“诗酒趁年华”。雁来红的别名老少年,该是渊源于唐寅的这首诗作。
墨竹雁来红图
钱松岩作
同样是花前饮酒赋诗,清吴嘉纪的《醉咏雁来红》,就多了些人生老去的凄凉孤寂况味:“悄然独立听啼鸿,枝影攲斜庭户中。尔倚寒风吾倚酒,老来颜色一般红。”萧瑟的秋风里,诗人独自站在庭院中,看眼前横斜的花影,听天上凄切的雁鸣。虽然借着酒劲赢得了满面红光,怕只是“举杯浇愁愁更愁”。恽寿平《雁来红》诗,则以画家的眼光来审视和描写雁来红,而不关其他:“绿绿红红似晚霞,牡丹颜色不如他。空劳蝴蝶飞千遍,此种原来不是花。”红鲜鲜的花叶,像晚霞般灿烂艳丽,让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都相形见绌,让前来采食花粉的蝴蝶千百遍地上当,劳而无获。据研究,蝴蝶的复眼中包含一万多个小眼,但与哺乳类动物相比,蝴蝶的视力还是很差,可它们却擅长通过花的颜色来辨认不同的花。能使蝴蝶一次次地受骗,可见雁来红已是花、叶难分,浑然一体了。

雁来红图
吴昌硕作
清晚期叶申芗《谢秋娘·雁来红》词:“秋光好,更数老来红。五色浑疑花烂漫,三秋占断叶妖娆。画苑也难描。”在美好的秋天景色中,雁来红像五色斑斓的花朵一样独占秋光,构成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但说“画苑也难描”,只表明了诗人作诗时的情况。雁来红的入画,虽然不能与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题材相比,却也很得一些近现代画家的青睐。1921年初夏,年已77岁的吴昌硕以酣畅淋漓的笔墨,画了一丛挺劲的雁来红,稍加朱色点染,配上两块立石,然后题诗一首:“飘摇岂是九秋蓬,染就丹砂此化工。天半朱霞相映好,老来颜色似花红。”如丹砂染成,有彩霞辉映,得天工造化,老来叶子像花一样红艳的雁来红,九秋的飞蓬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运用得当的题画诗,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深化主题,是国画创作上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晚年时的齐白石,也特别爱画雁来红。齐白石老家的湘潭星斗塘老屋,种有许多的雁来红,他也曾亲手种植过雁来红。他在一首《画老来红》诗中写道:“四月清和始着根,轻锄亲手种蓬门。秋来颜色胜蓬草,未受春风一点恩。”他画雁来红,一方面可寄托乡思,纾解乡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国画创作上“衰年变法”成功,并且身强体健,艺术创造力旺盛的喜悦心情。
当代作家聂鑫森兼擅丹青,走的自然是文人画的路子,多有题跋抒情言志。如《秋霜图》,两朵红菊映衬着一棵雁来红,整个画面红气逼人,题诗曰:“东篱露冷霜亦浓,蝶影蜂歌何处寻。最喜菊花携友至,一腔热血雁来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