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语》中的仁的特点

(2010-01-25 00:00:51)
标签:

文化

孔子《论语》中的仁的特点

《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对象也十分广泛。同时,“仁”也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之道。可是,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所倡导的“仁”呢?“仁”又有哪些特点?“仁”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什么是“仁”,孔子在回答自己学生的提问时,也总是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孔子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樊迟说“爱人”。而孔子对鲁哀公则说的是:“仁者人也。”据此,我们得到了如此之多而又分散有关“仁”的解释,到底哪一个才是清晰明了有关“仁”的回答呢?我们拥有了如此多揣测的空间,难道孔子“仁”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通常人们认为的是,“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可是这又是否正确、严谨呢?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我们根本就不该从字面上去求证“仁”的含义。孔子所说的都只是其主张“仁”的一个方面或者是一种形式而已。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很通俗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见到下雨就知道雨是水。同样,我们见到固体的冰也知道是水。再者,我们看见高压锅冒出的蒸汽也知道是水。问题就在于,如果认定只有雨水才是水,那就太有失于偏见了。液态的雨水、固态的冰、气态的蒸汽都只是水的不同形式而已。同样的,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前面孔子关于“仁”的表述,每一个回答都只是在相对应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仁”是大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语言和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完全充分的定义和表述的。由此可见一斑,孔子有关“仁”的问题,是一个整体而连贯的问题,所有想在文理逻辑上来考据的,都离开了“仁”其应有的本源。寻求“仁”的哲学式答案,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错了。

在此,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孔子的“仁”不是无法被了解了吗?非也!虽然说《论语》很多说的都是说的别人的家事,但是细细品来,那一句又不像是说的自家事?哪一件事又不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就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仁”创造好了条件。有了这样的感受与经历,我们何不能以小窥大,从孔子所告知的点点滴滴来体味其思想的全貌呢?“仁”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也是可以整体来感知的。这也是孔子有关不执着于一事一物的,才能体会真理的理念思想的体现。

我们要探求什么是“仁”,就应该从《论语》中带“仁”的句子开始。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孔子在这里是从反面在讲“仁”,他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谨慎小心,说到得就一定要做到。其实这就是一种反对浮言,主张踏实实干的精神态度。可以说在之后的很多方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子说的是,仁人对难事,总是做在人们的前面;有收获时,总是得在人们后面,这就是仁了。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很多事情要敢于一马当先,有进取的精神,同时又不乏虚心和雍容的态度。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对我们影响至深。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在这里说的也很明白,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灵活,仁德的人专一;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其实这就是教育后人们要知足,要仁慈。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在这里毫不犹豫地对颜渊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做到“仁”的重要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我们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家和在外都要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如此,孔子就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接近于仁的四种品德是: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既然孔子这样说,那就是他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孔子向子张所说的仁是,能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我们由此可见,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好像很容易做到,可是就连孔子自己都不好意思说能做到,他只说自己会学好,常常自我反省,希望自己能够接近于仁。更关键的是要求有权势的统治者做到仁,那样社会才会和谐美好。这就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孔子有关“仁”的对话,可是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大的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呢?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的是任何人都要追求“仁”的最高境界,并且只有自己去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这告诉我们在内心的价值观上首先要去主动追求“仁”。二、“仁”的价值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的价值内涵可以用孔子的话来直接表述:“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三、“仁”的表现方式。孔子认为,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就有一个前提,一个在思想上有问题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内容。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把自己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与现实,他时刻关注着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且,孔子不是纯粹的思想上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做,而是结合具体的实例或者是具体的行为方式告诉我们怎么去做。这在孔子之后或是当今都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也有十分的可操作性。当然结合具体情况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理解与实践。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观念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的实现“仁”的方式。其内容,小到个人理想和性格的培养,大到治理现实的国家。由此,“仁”就永远是儒家思想中的不灭火,也是照亮我们后人不断努力前进的不灭之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