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猴儿岭长城
(2009-09-19 18:51:22)
标签:
杂谈 |
猴儿岭长城
登猴儿岭长城有两个起始点可供游人选择:一个是从新广武沿新开辟的旅游道,盘旋2公里,行至停车场,从北向南攀登;另一个是从白草口起身,穿过大运高速公路桥洞,由南向北攀登。游人一般选择从新广武这里作为起点。
长城从广武村曲折迂回而上,墙砖已被剥去的黄土墙体,高约8米,坚硬厚实。停车场正北约100米的山坡上,有一敦实高大、气势非凡的圆柱体墩台,周长 48米,高15米。1米多厚的包砖已被拆除,露出黄土,夯土层为碎石和山皮土混合物。墩台北部有一暗洞,已经完全坍塌,只有幽深的洞孔,无人敢探深浅。这个暗洞有可能是通往长城的战时运输通道,也可能是烽台守军储存粮食、弹药的仓库。朔州境内烽台遍野,多为方形,圆形极为少见。这座烽台立于地势高亢的猴儿岭北坡山梁上,是广武防线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侦望台。烽台东、北、西三面为开阔平坦的桑干河盆地,展望条件非常好,站在烽火台之上,百里烽烟尽收眼底。这座峰火台位于长城外侧附近,内可由长城暗门与长城守军联系,外可作为单独作战堡垒阻击敌人。
看罢圆形烽台,沿着蜿蜒而上的长城外侧,爬行100多米长的陡坡,顺着一个长城坍塌的豁口,游人即可登上长城。沿途到处都是散落的残砖,墙体黄土裸露,斑斑驳驳。依墙而筑的座座敌楼,包砖被拆除,只剩黄土夯筑的墩台。从拆除的痕迹上可以看到,原来包砖为一纵二横的三七墙,厚约80厘米。其下地基为规整的条石,约2米高,有十几层。
大约爬行900米,越过3个塌坍的墩台后,便来到了一座只残留下一个门洞的敌楼。门洞坐于高约6米高的城墙之上,高1.8米,宽1.7米,残墙整体东西长约5米,通高约20.5米。这个洞看上去是一个门,实际上是由砖楼北墙上一个箭窗不断塌落而成的,数公里之外,举目可见。站在门洞前西望,白草沟西边,道道山谷,重重山梁层次分明,紫荆山山体上下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下部少草木,砂石裸露,呈紫红色,上部山坡上长满了绿色植被,呈青绿色。两种颜色对比显明,颇为奇特。举目远眺东北向,建于半山腰中的新广武中城呈簸箕状,南关呈斗状;与新广武相衔的东向长城,沿着山岭逶迤东去,城墙北侧上的座座敌楼雄风犹在,箭窗依稀可见;矗立于新广武东关北部山岗上的子母敌楼,相依相偎,紧紧地守护着东陉关的北大门。转南极目,长城紧贴山脊,背驼座座敌楼,摇头摆尾,凌空而去。
由“门”楼前行,长城外侧高约6米,包砖有的已坍塌委地,有的完全掉落;内侧坡地较缓,长满狼蓑、艾蒿等耐旱的山草。城墙顶部下面是石条铺底,上面覆以青砖。经过2座坍塌的墩台,一座高高的敌楼矗立眼前。敌楼跨建于长城外侧,一门九眼,空心,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3.7米,建在城墙之上的墙体高5.2米,外侧通高12米。东门拱券,门高1.7米,宽1.6米。西、南、北三面各有三个箭窗。门额上嵌有长方形石匾,高60厘米,宽90厘米,中间横刻楷书“(针)扃”两个大字。右侧竖刻楷书“万历丙午中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16字,尾刻“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嘉轮”20字。整个石匾,字迹清晰,雄浑圆润。楼内青砖拱券,四面券洞相通。洞高3.7米,宽1.7米,中间是一堵厚实的墙体,东西宽4.2米,南北长5.5米。西南角有砖阶通道,可达楼顶。回首眺望,第一座圆形墩台近在咫尺,而长城已左拐右弯,盘桓了近千米。扼守白草口的旧广武城,方方正正,完整清晰,城内青砖红瓦格外醒目。平坦的桑干河盆地分外开阔辽远。远处雾霭中的洪涛山脉,朦朦胧胧。
从(针)扃楼前行50米,城墙出现严重坍塌,最严重的地方墙体几乎与山脊相平。再前行300米到达第二座较完整的敌楼。该楼仍跨建于城墙之上,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3米,高约11.3米。楼开东门,门两侧有两个箭窗,南、北、西三面各开三个箭窗,为一门十一眼敌楼。门额上方嵌有长方形石匾,高60厘米,宽90厘米,中间横刻楷书“控阨”两个大字,左右小字与前楼一样。楼内结构与前一座迥然不同,券洞横三,纵三,相通相连,呈“田”字结构,十字穿心,南北东西券洞都与箭窗相对。券洞宽约1.7米,高约3米,当地人称此楼“九窑十八洞”。从西北角登台阶可上楼顶。由西边箭窗向外望去,白草沟中车马行人可数可点。沟东山梁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方形烽火台,这个烽火台近邻白草沟,可洞悉白草沟一带的风吹草动,又能与长城上的敌楼互相接应。
从控阨楼南行50米,长城下有一拱形暗门。暗门外低内高,门洞两端有安插门拴的插洞。这个暗门内外相通,为军情紧急时临时调度使用。继续前行,山势越来越高,山谷越来越深,山脊越来越窄。这时,长城变得非常险要,顶端野草没过人膝,只有一尺宽的羊肠小道,游人需揪草而行,胆小者,手脚并用。约前行500米,越过两座倒塌的砖楼,城墙渐宽,又见一座敌楼。该楼南北长20米,东西宽11米,外侧高约12米,辟有南北两门。北门上书“壮橹”二字,南门上书“雄皋”二字。中间过道券洞宽2米,高3米,把敌楼分为东西两个侧楼。通道西侧北端、东侧南端各有一小门可进入侧楼。东西侧楼结构相同,中间为券洞,南北各开有一个箭窗,东西外墙各开有三个箭窗,为二门十眼楼。东半楼西南角有梯道,登18级台阶,可达楼顶。楼顶有铺房,四周有围墙垛口,开东门,南北各有一箭窗,更利于守军瞭望作战。
出壮橹楼南行50米,过一座坍塌的砖楼,继续前行100米可达另一座砖楼。这段长城外侧墙体保存最为完好,墙高约8米。条石墙基高约1米,其上苍苔累累。外墙砌砖约56层,从基部向上有明显的收分,比例约十分之一。顶上檐砖外挑,排水石槽仍存。其下西侧沟谷幽深,为天然屏障。东侧坡度较缓, 1.5米高的灌木和7米多高的松林布满山冈,鹅黄深绿呈条状分布,相映相衬,分外好看。
走过这段较为完好的长城,可登上天山楼。该楼呈平面正方形,大小与壮橹楼基本一样。开一东门,高1.6米,宽0.8。门额石匾上书“天山”二字。楼内中间为东西长1米、南北宽3米的实心砖墙。绕墙四面为拱形券洞,相通相连。西墙上有3个箭窗,南北墙上,各有2个箭窗。楼内东南角有台阶通道可达楼顶,楼顶有铺房。铺房开北门,东西有两个箭窗,铺房四周有围墙、垛口的遗迹。站在楼顶眺望,南北向的长城随山势突兀参差,蔚为壮观,东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长城外侧近处,山坡陡立,坡面开阔,青一色的绿色山坡经雨水冲刷,留下道道浅痕,呈白色条状,从坡顶直落坡底,如条条银练。
从天山敌楼前行,长城沿山脊由低而高,两侧峭壁直立、险峻,幽深的山谷使人头晕目眩。通过这段狭窄的长城,须屏气凝神而行。约小心爬行700多米,前面是一座倒伏的敌楼,又称分界楼,只剩1米多高的残基。长城在此分为两支:东向是一支低矮的石筑长城,沿山脊而去,这段长城是战国长城;西向长城在此转了一个漂亮的弓形大弯,弧度舒缓自然,外墙光滑平整如初。至此,长城游览,路程过半,游人大多已爬得大汗淋漓,身疲力竭。真正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由分界楼向西南爬行,长城随山势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约前行500米,直达猴儿岭峰巅的摩天楼。从残破的楼体上,仍能看到楼内空心部分的箭窗和通道。登临绝顶,四周风光,一览无余。南部,群山低眉,万峰称臣,连绵无际,越过忻州盆地的远山与云天相接,青雾缭绕。近处座座呈青黑色的山峰,巍峨雄壮,峰峰毗连,像军事上的沙盘模型。纵横交错的峡谷,满目苍翠。北部,桑干河盆地辽阔无垠,田畴如画,绿树掩映。北同蒲铁路复线银光四射,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纵贯南北,直达天际。回望登过的北部长城,但见一条巨龙东冲西突、左盘右旋,昂首腾云驾雾而来。矗立在长城险要处的座座敌楼,遥遥相望,前后呼应,虽经岁月沧桑,雄姿依旧,如铁打铜铸一般。
由摩天楼西行,长城随山脊急速而下,坡度足有40度,登长城再度出现惊险。游人无法在长城上行走,只能下到长城内侧,沿陡坡拽草慢行。约行进600米,一座外表最为完整的砖楼矗立眼前。东西各开一个箭窗,正北开三个箭窗。楼东西长9米,南北宽7米,从南门可进入楼内。楼内中间有长方形券洞,长约5米,宽约3米。东南角有梯道可通楼顶。顶上铺房为砖券窑洞,保存完好,东西长4.6米,南北宽3米,高约2.5米,东西各有一箭窗。从这座砖楼可以看出广武一带砖楼的整体结构。下层实心,基座与长城相平。第二层空心,置券洞、门、箭窗、梯道。第三层为铺房,又叫楼橹,环以垛口,以便站在楼顶向外侧瞭望。此楼上下共有7个箭窗,故称七眼楼。
由七眼楼西行,险峻异常,最窄处无人敢走。其下山坡陡立,行走须抓草攀石。约前行400米来到一座倒塌的砖楼前。砖楼残存东墙一角,从上到下布满裂缝,看去遥遥欲坠,但几种力量咬合始终未倒。这堵残墙独立在高高的城墙上,外部整体轮廓像蹲守在长城上的一只雄鹰;双翅收拢,两爪并立,面南向北;墙上残存的箭孔,酷像雄鹰锐利的眼晴;上部北向突出的四块青砖,上下相间,恰似弯钩状的鹰嘴。犹如人工雕凿,惟妙惟肖。
继续下行200米,有一南北相通的暗门,横穿长城。暗门南宽北窄,南高北低,保存完好。站在门口,山风南北对流,呼呼作响,倍觉爽快清凉。这道暗门石基砖碹,宽1米,高2.5米,入深10米。门洞两端有门栓窟窿。暗门南面,山体陡峭,下为悬崖。暗门北面,相对平缓,杂草丛生。
过暗门约200米,来到最后一座砖楼。砖楼高10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4米。开有南门,门宽1米,高2.1米,其上的石匾已不见,残存砖雕。内有一东西向券洞,宽1.6米,长5米,高3米,东西各开一个箭窗,北墙开三个箭窗。从东北角的狭窄梯道可登楼顶。坐在顶上向西北方向眺望,坐落在白草沟北端的旧广武城扼守着山口,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目了然。
最后的一段长城约有200米,随山势缓慢下行。外侧城墙坐于悬崖之上,砖墙高约6——7米,内侧黄土墙体高约3米,顶部宽度约1——2米,渐行渐窄。外侧有断断续续的堞墙,高出城墙1.8米。堞墙之上有垛口,垛墙长3米,缺口长0.6米,墙厚0.5米。每个垛上有个望孔,孔下又有两个射孔,看上去像个品字。继续下行,城墙直转而西下,外侧壁立千仞,内侧是万丈悬崖,陡坡全部为岩石。站在垛口向城墙外侧望,头眩目晕。使人联想到,古代白草口河谷发现敌情后,箭飞如雨,石滚如雷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越往下走,长城连续垂直下降,通过三次大幅降落,最后下到半山腰。这段长城,垛墙与垛墙之间高差约2米,如高高的台阶。爬墙向外探望,墙下是刀劈斧削般的万丈深渊,令人心颤腿软。随山势下行百米,回望那陡立的台阶,层层台阶如锐利的锯齿砌筑在山尖上,这就是著名的锯齿长城。筑于绝壁天险之上的锯齿长城,像悬挂的天梯,左右无凭,上下无依,又如霹雳闪电,划破云天,直落山涧,委实令人惊叹。最后,长城缓缓向下,落于高速公路的隧道上,跨越河谷,与白草口村边的子母敌楼相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