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版图愈大,朋友相聚愈难,人人都困于工作的牢笼,陷入自己精心安排的日程,成了时间的与杂务的奴隶,以前总以为,朋友相聚,约个时间,大不了开车几个小时,甚至飞上一程,即使不能促膝夜谈,至少可以尽半日之欢,现在情况全变了,你说下个月可以飞纽约,他却到威尼斯参加影展去了,他说三个星期之后会经香港去新加坡,可以当中停留一天,自己却必须赶赴深圳参加商演;陶渊明《归去来辞》里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所以,我倒真是渴望有个可能归去的田园,让朋友时常过访而流连。
只是我回望过去,也回望自己的过去,最强烈的感觉,好像一转瞬间,自己便要踏进另一个时空去了,我眷恋某些生活上的事和情,但愿它们多留一会,不断不断重复,甚至永远长存。•••••(秦风)


秦风先生:
匆匆一别,又已是近两星期了。吃过了粽子,也过了六月十五的父亲节,跟着又是月饼广告满街,时光真的去如流水。
昨天我遇到一位旧编剧同事,他告诉我他最近与不来往了近十年的父亲重修于好,父亲节那天他特别陪了父亲一整天。我问他感觉怎样?他顿了一顿,说:“说句老土的话,我觉得很温暖;特别在我把他送上火车时回新界时,我不知怎的,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心中真的很愧疚。父亲真的老了很多。”


跟着,我们也聊到一些父爱的事。那同事说,他也真的很想写个关于父爱的电影剧本,问我以前有没看过这类题材的戏。
我也真的答不上来。包括古今中外,专门以这个为主题的,也真的不多。不久前日本有一个叫《鸢》的电视剧,算是这类的题材,由常盘贵子主演。


秦先生,你大概又要笑我了。只要一聊起戏的事情,就会是没完没了。不过我衷心的对你说,我一直都觉得写母爱的戏不难,也很容易催人下泪。因为母亲跟子女之间的爱总是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就会一点一滴的流露出来,都是很容易让人共鸣的。那种爱,要是你有母亲,你会明白;要是没有母亲,你会向往,会渴望。但是父爱,却是文学和戏剧里最难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中国是个父系社会
(有些少数民族例外),而父亲总是严肃的、少话的、含蓄的。父亲就算是很爱一个孩子,都只会放在心里。他对儿女的期盼,也只会用严厉的方式表达。而这种感情,在戏剧上,是既没有亲密的肢体接触,也不会有热情的对话。你只能构思一些真正的能让人类原始感情一触即发的事件,才能让人泪。
写父女如此,写父子之间的爱更难。因为两者都是男性,都各有骄傲,都含蓄。彼此都不会愿意向对方坦白心中的真感情。
但是,还是爱的。我相信。



其实,我也很期望能写一个有关父爱的戏——可惜直到今天也没有机会。
当然,到了今天这样功利的社会,善良的人类天性已经逐渐被泯灭。我不会再公式的在戏剧里说甚么“虎毒不食儿”之类的对白了,因为杀害儿女的事时有所闻,儿子杀害父母的事也有发生。所幸这些都不过是极少数的事。
其实,在动物世界里,父母爱护子女的原始本能仍是存在的。几天前我才在电视看到《国家地理杂志》拍的一段纪录片:一头熊爸爸带着两头小熊,来到一个瀑布顶的边沿捉鱼。父亲不停的跃下身去把小鱼衔上来。牠三番四次的这样做,目的是向孩子示范这种求生的方法。因为捉上来的鱼都很小,所以只好自己先吃了。但当牠又再跃进水里而且很幸运的捉到了一条很肥美的大鱼时,熊爸爸马上就离开,跟着那两个孩子也立刻就跟在后面走,最小的比较笨拙,还在石头上滑倒,但也赶紧爬起来追上去。可以想得到,是一家三口快乐的享受晚餐去了。
我看完了后,想到很多。熊爸爸捉到大鱼为甚么不立刻就在原地自己先吃了呢?为甚么要带着牠的孩子们急急离去?
这就是养哺,是父亲的天性。


秦先生,《背影》是很多人都读过的,它写一个父亲把儿子送上火车,迟迟不忍离去。儿子不想流露离情,也觉得他有点啰唆,一直催他走。结果父亲就说去买点东西。当他匆匆赶回来时,把一包东西塞到儿子手中。父亲去后,儿子打开了看,原来里面是一包橘子。儿子再抬头,看着父亲孤独离去的背影,心中非常感动和惭愧。
我认为这是把父爱写得既含蓄又动人的好作品。它没有强烈的戏剧性,也没有哗众取宠,只有很生活的亲情流露。



我儿子初中时也给我看过另一篇描写父爱的作品,是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我问他是说甚么的?他说,写郁达夫有一天接到儿子去世的消息,立刻赶回乡去。在旅途上,他住宿于一个小旅舍,不能入睡。听着屋顶上那些被雨水打落下来的石栗的声音,一下、一下……
丧子之痛,可想而知。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美国电影《教父》,里面有一场戏,就是当教父那性格火爆的儿子Sunny被人杀死后,麦高不想父亲看到哥哥的尸体,但教父还是秘密的去了。当他发觉Sunny被打得全身是子弹孔时,见惯风浪的父亲带哭的说:“他们怎么把我的儿子打成这样?”
直到在为止,这是我所看到过最好的一场表现父爱的戏。


秦先生,我们都曾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其实,也不一定要很大的伤痛才会教人流泪的。我的女儿你们都认识,以前是个小胖妹,现在已经瘦身成功了,你们现在见了会认不出来。她在十七岁的那年,我们把她送去美国念大学,表面上我和她爸爸都很潇洒,很鼓励她。但在离开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彻夜没法入睡,想着孩子一个人在异地不晓得会怎么样。我们没有一个亲人在外国,她是一个人上的飞机。我们能做的就是送机时殷殷叮嘱:“一到达就打电话回来,长途电话费让我们这边支付……”



结果,当晚午夜两点多,女儿打电话回来了,爸爸像触电般的接了,但她久久没声音,我们都担心她是否出了甚么事?一再追问之下,才传来了一句哽咽:“爸爸,我想回家……”
那一剎那,我看到我先生流下了眼泪。那是我直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次看见他哭了。
这种情形,我要是不亲身历过,相信即使写剧也是写不出来的。
万水千山总是情。
敬祝 健康!
•••••(谭嬣。
2014/0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