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觉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为有不少值得怀念的往事;像过年这件事,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台湾,当时是社会开始富裕,人们手中有了余钱、却还有闲的年头,因此过年就成了大事,也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事。

很多人把“年菜”当大餐,但“年菜”不只是大餐,普通一顿大餐可以没有特别意义,但“年菜”却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富有节气、节庆内涵的食俗,「年菜文化」正可显示出丰富的饮食生活的面貌。
“年菜”起于农业社会中一年之终,祭天地、送神、拜祖的祭品,也是家族团圆的年夜饭,准备的都是有吉祥意义的食物,如什锦如意菜、年年有鱼(余)、鸡(吉)汤、红烧元宝(蹄膀)、发菜(发财)羹等等,都是一些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蛋白质的食物,刚好供农业时代,一年吃不到多少油水的农民在年终大补之用。
从正月春节前的农历腊月,还住在眷村平房有后院的家里,就开始腌肉做腊味,再吊挂在檐角风干,当年我最喜欢的事,是拿着自家的米及糖,去我们所居住邻近的农家,由他们用石磨舂米,再把米浆加糖蒸成甜粿年糕,农家只收加工的费用,但不必负担米及糖的原料费,可见得那是多么单纯的时代;但这种由手工制成的最简单的年糕,用油煎一煎,就比后来吃过的各种花俏年糕的都还可口。

在过了冬至到立春期间,爸爸就会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酿,先炊米、再把熟饭加糖置于陶缸中,做出的糯米酒酿是除夕晚上守夜时的宵食;吃法是在饭碗中打一颗鲜鸡蛋,然后把加水温热的酒酿汤冲入碗中,酒酿加热不可用大火滚沸,以免香气消失,鸡蛋不用煮而用冲的,是为了吃蛋花润滑的口感。
随着年节近了,家里的厨房也越来越忙碌,露天用柴火炉灶熏鸡、熏鱼,卤成一大锅的五香豆腐干、海带、鸡翅、鸡腿、牛肚跟炸肉丸用容器分批装好,供过年期间当零食吃,家里每天都有不同的香味飘荡着,而我随时跑进厨房去偷吃;厨房旁的水缸养了几条活鱼吐沙,耐摆放的大白菜、白萝卜、长年菜等堆成一堆,什锦如意菜要花上一整天炒好、晾冷,除了供自家用一整个春节,也会准备一些分送邻居。

因此从腊月起,亲朋好友就会互相走动,邻居马家的阿嬷每年过年前一定会上门拜访,也一定会留下自制的红龟粿和金银圆,听说阿嬷是云林人,祖籍湄州,来台已经五代了,阿嬷的父亲是汉学家,十分尊崇古礼,而阿嬷自小读诗书,对传统的饮食文化也特别讲究;阿嬷在过年前就会开始做起红龟粿,在年前时用来祭天拜地,求神明赐长寿,她还自己搓金银圆(就是红色、白色的糯米汤圆),金银圆的意义自然是讨吉利,求来年财运顺利,金银圆会加在煮好的红豆汤里一起吃,红豆则有驱邪的功能,这是台湾古礼,据说源自中国远古的周代。

我年年吃马家阿嬷的年味,也不知多珍贵,但有一年她在腊月间住进医院,没有回家过年,从此后,年夜饭却不见桌上有常见马家阿嬷的年味,因为马家奶奶不在了,也是叫人感伤的年味。
妈妈在我小时候,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大年初一的早上,不管我几点起来(初一的大清早通常是在酣睡,以补前一天守夜的睡眠不足),在我还没下床时,妈妈都会给我吃一碗甜汤,说下床前吃,保一年平安,当年觉得没什么道理,不过是红枣桂圆莲子汤嘛!但妈妈却挺认真的做这件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几天,就会看到她坐在桌前,把买回来的莲子挑心、去苦味,桂圆也是买带壳、带核的,自己剥去桂圆皮,红枣也会小心翼翼的去核,她一定凌晨四、五点就起来炖甜汤,为的就是让我们下床前喝到她亲手做的汤。

妈妈做这些事的身影,留在我记忆深处,这些孩童时并不太懂得的事,但直到自己年龄稍大,才懂得愿意做这件事的人,不仅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坚持把某种传统留给孩子的爱心;如今,一回想起来,就会眼眶发热,爸爸、妈妈的年味,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幸福滋味,让我如今都会期待过年,也期待这样的滋味,能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到了年夜饭那一天,桌上当然是盛宴,但「年」绝非只吃一餐一晚,“年菜”好味道反而是在后面,年夜饭喝不完的鸡汤,第二、三天加香肠、长年菜、切片的宁波年糕,煮成什锦年糕汤,往往更好吃,吃剩的蹄膀肉加大萝卜熬更入味,“年年有余”剩下的鱼,做成鱼冻沾老醋吃,天天吃都吃不腻的什锦如意菜、配白粥吃,吃剩下的腊肉炒大白菜,又是一餐好饭。

“年菜”的意义就在杂煮、混搭、变换出不同的料理,是家庭厨艺的美好表现,懂得用吃剩下的好料,搭配常见的食材再创精华,是年夜饭的高潮后,平民百姓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要晓得烹饪变成美食的过程,犹如一部交响乐的创作,材料的准备如音符,一道料理只是一篇乐章,要整个从前菜、主食、配菜、汤水、饭后点心、饮料的全套饮食程序走完,等享用者打出了饱嗝,这首伟大又悦耳的交响乐才算演奏完毕,把“年菜”美食飨宴,跟纯粹饱腹的三餐,就像古典音乐与流行歌,完全不同;不管年夜饭多丰富,大年初一北方人想吃的只是简单的饺子,南方人则是炒年糕、煮年糕,客家人吃粄条、闽南人吃粿条。

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除了欢喜过年之外,更要珍惜与家人的相处,享受天伦之乐,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在这岁暮年初之际,的确也该收拾自己的心情,不管过去一年有多么忙碌,到了此刻,也应该缓下脚步,好好的沉淀与思索;老实说,在这愈来愈现实的社会中,往往是我们疲累,无力感也常常纠缠着我们,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努力,无论如何追求,毕竟还是一场「了不了」的生命之旅,那么,何妨原谅自己,善待自己,不再太苛求自己,只要尽了力,即便结果不完满,也把缺憾还诸天地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