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失败的人生,造就他身后光芒万丈的肯定尊荣,生前艺术创作是他唯一的寄托,死后艺术的冠冕他无福享受,却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与深刻省思。(台湾的通用译名「梵谷」是跟随诗人冯至诗集「十四行诗」中的译法,大陆译「梵高」)

在人世间,甚么是成功?如何定义失败?
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辩证关系如何?如同莫扎特的草草埋葬、莫内晚年失明、贝多芬耳聋、以及尼采发疯,梵高一生,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他至死努力不懈的作画精神,他在极端痛苦中仍然执着艺术的浪漫身影,应该是激励大众的最大力量。
近3个月,我忙碌至极,从「燃烧的灵魂·梵高」开展前夕,就有众多友人发简讯问我…「要不要去看?能赶回来吗?」我与梵高结缘甚早,早在20年前就买下“鸢尾花”的复制品,挂在家中直到退色;我曾赴荷兰参观库勒穆勒美术馆典藏的梵高名画,当时非常「惊艳」,也到韩国首尔看过一次梵高展,收藏梵高画作的各美术馆都不曾错过,身为艺术工作者,能再次面对库勒穆勒的丰富收藏,就一定得把握这难得机会;因此特地赶在画展结束之前(2010年3月28日),亲临欣赏世界级艺术飨宴,非常美好。

“梵高的画生前没人看得起,死者后没人买得起”,但他的身后盛名也并非突然鹊起;1935年梵高死者后四十多年在美国引起轰动,在东方展出始于日本,时为1957年,次为南韩,在1979年,至于华人世界的首展,则由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燃烧的灵魂·梵高」揭开序幕,这次梵高大展,正值梵高逝世一百二十周年,所展作品其中九十七幅借自荷兰库勒穆勒美术馆之外,日本POLA美术馆提供一幅「蓟花」,共九十八件画作,涵盖梵高早期素描、在巴黎时期创作的「自画像」,而「蓟花」则是梵高去世前一个月所画作;藉由98幅素描与油画展布这位潦倒不堪艺术家的一生,宛如为之谱写的一首凄楚的挽歌。
「Starry,
statty night…」歌声洋溢史博馆,美国歌手Don McLean(唐·麦克林)八〇年代写下献给梵高的经典名歌『文生』(Vincent),一开头的『Starry,Starry
night…』红遍大街小巷,让梵高的名画Starry
Night「星夜」几乎成了梵高的代名词;这首歌里写道:『他们无法爱你,你仍坚持真诚的爱。』可说是梵高在世时的最佳写照。梵高名作「星夜」中,夜空里满布着漩涡状、充满想象力的星光,五彩斑斓,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他得了令人产生眩晕感的「梅尼尔氏病」;梵高画中独特的旋转式笔触,便是他在眩晕是所看到的景象。我亲眼目睹梵高「燃烧的灵魂」里的这些原画,也让我对他罹患精神病的说法持保留态度,以画中笔法之精准,只有思虑周详缜密的人才画得出来,这是梵高表达力量的独特方式,绝非患病者可以做到,「大家都认为梵高是神经病,但如果他是神经病,那么大家都是神经病!」。

史博馆特为此展打通一、二楼展厅,我从二楼开始参观,我最先看到的是梵高的素描,二十七岁才决定当艺术家的梵高,以米勒为师,用炭笔临摹米勒的「晚祷」维妙维肖,梵高说:「人生就像画素描一样,必须行动明快果决,迅如闪电…」,梵高相信素描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在艺术生涯的早期,他游走荷兰各地,以充满人道精神之快笔,捕捉乡间庶民或虔敬祈祷、或在炉边烤火、或辛勤掘地的生活场景。他年轻时素描表现的技巧不见得成熟,但可看出他不是靠着技巧,而是才华、毅力加上精神造就了他日后的艺术成就;原本专攻素描的梵高,在向表姐夫莫弗拜师学艺术后,开始尝试油画,「有草帽的静物」是他最早的一批油画,当中一只绿色的姜罐,据说是十九世纪从大陆输往荷兰的贸易瓷。
从二楼步入一楼,可以看见梵高的艺术,从青涩逐步迈向巅峰;他接受弟弟(西奥Theo)建议,移居巴黎后,运用色彩从早期的阴暗蜕变为五彩斑斓、走向光明,从早期的写实蜕变为写意,似乎反映了他的心境;梵高的名画「餐厅内」,明显看得出他受席涅克等点描派大师影响,又有梵高式的独特笔触。他笔下的大自然既带灵性又神秘,背后支撑他的是宗教的热忱,他的画里充满爱。
梵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其中跟他最亲近,彼此影响最大的,是小他四岁的西奥(Theo),外界公认「没有西奥家族的不离不弃,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梵高」。从传统的世俗观点看来,梵高一无是处,它是失格的儿子、情人、朋友、学生,人间五伦,梵高没有一样处理得好;一个27岁的成年男子,不管当画廊销售员、老师、书包店员、传教士都一事无成,竟然还妄想当画家!幸好,西奥始终支持哥哥,两兄弟虽不免有冲突,但是西奥多持包容态度;梵高一生写给弟弟西奥的八百多封书信,见证了这对兄弟患难与共的相知,西奥的经济支持,是梵高最重要的支柱,西奥的的倾听,更是他终身的知音。
一楼主展厅里,「普罗旺斯夜间的星空路」是梵高生前最后一次画星空,与著名的「星夜」是姊妹作,这是梵高少数用「想象力」作画,当中的丝柏树如绿色火焰窜烧而上,拨开星与月,虽以普罗旺斯为名,却融入了梵高家乡荷兰常见的北国马车。

梵高最后的杰作之一「圣雷米疗养院的花园」,以轻重不等的厚涂法画树,让色彩更为变化多端,并融入素描的线法勾勒出树干,充满实验风格;致于「蓟花」则是梵高去世前一个月所作,似乎藉在干旱之地成长的蓟花,象征他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
和同代画家相比,梵高是一位「自然的天才」他能够感觉到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事情,画出人心最里面的东西,梵高画中的人物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下层阶级的缝衣妇、掘地人、织工、矿工和农人,这次所展的缝衣妇,就有七幅之多,论年龄则多见老人,论相貌则不避丑陋,但梵高均能化丑为美,将腐朽提升为神奇,都很动人。我感受梵高在1883年—1885年期间的画作如「擦洗锅子的妇人」、「捆麦束的农妇」、「推干草的农妇」等,分外具有「体积感」,梵高对弱者的人道关怀,更让我想起台湾前辈画家洪瑞麟,两人都以画笔,像锄头一样挖掘出那个时代真实的灵魂。
许多梵高迷是虽然看不懂梵高,却能接受色彩与美学的刺激;我认为,看懂梵高不需门道,因为他有股「直接打动你」的力道。梵高的大胆用色、灵活线条,以及赤裸表达内心挣扎,让人们只要看画作一眼,就可窥见他伟大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歌手唐麦克林会写「文生(Vincent)--梵高之歌」。当我看到梵高的「鸢尾花」、「星空」时,耳边便会响起莫扎特的音乐,因为两人同样对生命充满热情。
梵高离世前几年,画过三、四十张自画像,也是继荷兰国宝艺术大师林布兰之后,画了最多自画像的艺术家,梵高为何如此热爱自画像?原因之一是他请不起模特儿,只好画自己;他也希望藉这些自画像,展现他画肖像的功力,以获取肖像画委托案,他的希望虽落空,但他转而运用自画像,进行更激进的绘画实验。这一系列自画像记录梵高「逼视自己、凝视自己」的过程,「好像要逼视到灵魂最深的地方,使人颤栗,使人悸动」。据专家估计,光是在一八八七年,梵高就画了二十二幅自画像,目前在史博馆展出的梵高自画像即是其一,且是最好的梵高自画像之一;这些映照其灵魂深处的自画像,多半愁眉深锁,有忧郁症倾向的梵高,没有一张自画像有笑容;他的双眼时而视线逼人,时而闪烁着神经焦虑的警戒感;好的艺术作品像镜子,看到它会让我思考自己,梵高的自画像就有这种魅力;我对梵高的自画像情有独锺,是因为对他的人格特质非常感兴趣,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梵高疯狂底下的平静,这是种很深邃的意境,难以言传。

早期的梵高自画像,带有保留的写实风格或浪漫风格,晚期的自画像则狂野得多,这些自画像里的梵高或戴上草帽、黑呢帽、毡帽;有时穿西装,有时穿便服;有时抽着烟斗、有时手持调色盘、有时像是以画架当盾牌。
烟斗,是梵高最珍爱的随身物品之一,他烟瘾很重,却是情非得已。从他的书信可以发现,原来「我抽很多烟,因为可以让空肚子不感到那么饥饿…」,而他之所以没钱吃饭,因他把钱都花在作画上,让人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