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星日誌秦风娱乐杂谈 |
分类: 随笔 |
公元1991年正是台湾民国80年;每一年的10月,对观众来说,确实是黄金档戏剧节目的盛季。为了迎接民国80年的光辉10月,当年台湾三家无线电视台推出三出深具意义的大戏,台视《江山万里情》、中视《大汉天威》和华视的《春望》;几出戏分别动员了各台的全体演员,皆是集一时之选的精华,制作单位也花费相当大的心力搜集资料,制作服装、道具,每出戏并不约而同地加入了许多以电影手法拍摄的壮观外景,使得演艺界展现出一片蓬勃、热闹的景象。
《江山万里情》应算是《丹心照汗青》的延续,两档戏剧皆是由曹健、鲁直制作,发动台湾电视公司绝大部分艺人携手演出,《丹心照汗青》是强调先烈先贤的开国精神,《江山万里情》则是发扬全体军民抗日的重庆精神。
《江山万里情》全剧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透过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描划出悲壮的大时代;《江山万里情》的故事叙述七七事变,全国上下抗日怒潮,发生在一个家族里的故事,而李氏家族的长孙(李柏青)由我担纲。
编剧小组包括来自电影界的丁衣、张龙光、林霖共襄连手打造,故事的大致架构已隐约可见,人物的杜撰和性格的朔造,适能表达“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的精神,也表现了动乱时期的不平静,以及在动乱中激荡的青年热血。
当时,圈内人士以为,三家无线电视台这次为台湾民国80年10月份所准备的“大戏”都很费神,都比平常的连续剧超水平,观众可以一饱眼福,而在这些所谓的“大戏”之后,希望还能继续维持这个水平,才不失真正为“庆祝民国80年拍摄”的理想。
在此戏筹备期间,曹健、鲁直两位父执辈为了邀我担纲演出此剧,每天打电话“苦口相劝”,我真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拿起电话筒却又狠心地把电话切掉了。
后来,两位制作人陪同台视总经理石永贵、副总经理李圣文、企划组长徐刚夫及编剧等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我家,我在“众口铄金”、“盛情难却”的热情包围下,只得勉强答应演出。
第一天到淡水拍外景时,我溜了,希望就此换人,谁知外景队就这么等我二天,我真是既感动又惭愧,曹健和鲁直心脏不太好,还得为我如此折腾,于心何忍?再加上《江山万里情》演出阵容集所有能独当一面的艺人全都到齐了,而我扮演的“李柏青”是贯穿整个戏的中心人物,怎么说也该接吧;再者,两位制作人凭着在电影圈的老交情,为我推掉两部电影的戏约,另外待开拍的三部戏也都言明档期以《江山万里情》为重,这我才安心接演。
由于两位“乔太守”曹健、鲁直的频频牵线、作媒,在短短半年内,于《丹心照汗青》剧中出演林觉民妻子陈意映的张璐,紧接着《江山万里情》里,我俩再度被配成一对情侣、夫妻,一时间,大伙儿硬是把我俩凑成“荧屏情侣”,打趣我俩“有缘”;但我与张璐同时大声疾呼:“是戏缘,非姻缘!!”。
回忆往昔、对比现在,现今台湾电视业界制作费一向偏低,又无法取得丰厚的置入营销,拍不了历史剧、战争剧,要找出戏剧新方向,日本、韩国因国家提供资源多,可以拍出具有历史背景的大戏,台湾却不行,因为台湾只有中影文化城和中华电视公司的南崁基地可拍,也没有相关主管单位的奥援;我认为台湾电视只能走自己的路,多拍时代剧或偶像剧都成,例如像台商经营奋斗传记等等;经营娱乐文化事业要有国际市场概念,相关单位的鼓励真的很重要,更加需要重视实质面,把影视艺术提升为文化产业,我们既然没有日本韩国机制,一定要靠相关单位、还有教育,才能世代传承,让娱乐文化事业与社会形象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