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与否
(2008-10-11 15:05:23)
标签:
放弃星巴克爱马仕 |
星巴克因为不肯放弃客人而最终丢失了客人,“不放弃”就是星巴克的品牌宿命;爱马仕愿意放弃客人却赢得了客人,“肯放弃”就是爱马仕的品牌内涵。
常有人问我:究竟什么是奢侈品?说实话,每次我都会被问住,总感觉这玩意儿似乎很难“一言以蔽之”。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那天,一个做咖啡豆进口的朋友,指着一条装埃塞俄比亚生豆的麻袋,絮叨咖啡豆涨价让生意越来越难。看着那条印着熟悉的红五星的麻袋,我突然觉得似乎找到了那个角度。
那一刻我想到了星巴克,它去年与埃塞俄比亚政府达成了商标权的和解协议,使美国咖啡业终于从这场国际僵局中解脱。但星巴克自身的困境却远未解脱,当时其股价正在下跌。从2006年5月5日最高点的37美元,到今年7月11日的14美元,两年内跌了60%,是它上市16年来不曾有过的。这支曾创造过连涨100多个月奇迹的明星股怎么了?大部分市场人士也像我朋友一样,归因于原料豆的价格上涨。我却完全不认同。的确,在星巴克股价下跌60%这段期间,咖啡豆价格上涨了70%,但股价绝非这样一对一地反映成本。其实,只要把星巴克股价与纳指叠加,就能看出端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纳指在3年内从5000点狂泻到1000点,这段时间星巴克反而逆势上涨,快速飙升,只能说明它经营得太好了。可当纳市挤掉泡沫、恢复上涨时,星巴克却逆势向下、持续下跌,只能说明它经营得太有问题了,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
它的经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想这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你跟我一样,是星巴克多年的忠实顾客。我必须得强调“多年”,因为如果三四年前你不常喝星巴克,就不会知道它现在的咖啡有多烂。严格来讲,这已经不是咖啡了,只能算是“咖啡水”。现在点双份的Espresso,用最小号的纸杯,开水不加满,其香气还比不上以前的一杯美式。偷工减料导致咖啡品质下降,或许还能跟原料价格沾点边。不知从何时起,在星巴克已经见不到半自动咖啡机,也就见不到吧。生麻利地磨粉、装粉、压粉、磕粉;见不到萃取咖啡精华的全过程,也就闻不到那浓浓的香气,更不会根据豆子的品种来调整萃取手法。凡此种种,都是经营策略调整所致,应与原料价格无关。
干嘛要这样调整?我认为,这是因为星巴克不肯放弃客人。随着客人的增加,以原有方式制作咖啡会延长等待时间,必然会有人等不及或不耐烦。显然,星巴克不想放弃进店的每一个人,全自动咖啡机加快了制作速度,代价却是失去咖啡品质的核心——香浓。受损的还不只这些,全自动机器让不懂咖啡的人也可以来卖咖啡。现在不会有服务生给你解释什么品种的豆该用什么冲泡方式、烘焙到什么程度、磨到几度。这种日益“麦当劳化”会降低人员素质,从而损害服务品质,使其偏高的价格让人感到不值。终于,星巴克最重要的指标——“来客数”开始呈现负增长。股价不跌才怪!
前些天听到一位女性谈起一桩让她懊悔的事:有人要把一个全新爱马仕BERKIN包原价转让给她,她觉得用这么贵的包有点“烧包”,就婉拒了。结果被讥笑为“太傻”:平价转让等于送钱给她,加价一至二成即可轻松卖掉。因为买BERKIN和KELLY都得排队,起码也要等上半年,有的甚至要等两年以上。总有人不想等,宁愿加价买人家转让的,所以包包中只有BERKIN和KELLY可以增值。为什么一只包要等这么久?因为爱马仕对皮料的要求太高,一只包的皮料必须来自一只动物,而且不能有任何瑕疵。小牛皮尚且不易,鳄鱼皮就更难了。这种凶猛的动物一生充满了与同类的搏斗,长到能做BERKIN这么大,皮肤上却没有任何伤痕,可以想象这有多难找。我相信一定有人因为等不了而放弃,或干脆就不考虑它,但爱马仕绝不会为了多留住一个客人而降低标准、加快速度。可还是有更多的人宁愿等待也要拥有,大概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地位。
星巴克因为不肯放弃客人而最终丢失了客人,“不放弃”就是星巴克的品牌宿命;爱马仕愿意放弃客人却赢得了客人,“肯放弃”就是爱马仕的品牌内涵。放弃与否便是划分是否奢侈品的一个界限。我这么说,你大概不反对吧?
常有人问我:究竟什么是奢侈品?说实话,每次我都会被问住,总感觉这玩意儿似乎很难“一言以蔽之”。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那天,一个做咖啡豆进口的朋友,指着一条装埃塞俄比亚生豆的麻袋,絮叨咖啡豆涨价让生意越来越难。看着那条印着熟悉的红五星的麻袋,我突然觉得似乎找到了那个角度。
那一刻我想到了星巴克,它去年与埃塞俄比亚政府达成了商标权的和解协议,使美国咖啡业终于从这场国际僵局中解脱。但星巴克自身的困境却远未解脱,当时其股价正在下跌。从2006年5月5日最高点的37美元,到今年7月11日的14美元,两年内跌了60%,是它上市16年来不曾有过的。这支曾创造过连涨100多个月奇迹的明星股怎么了?大部分市场人士也像我朋友一样,归因于原料豆的价格上涨。我却完全不认同。的确,在星巴克股价下跌60%这段期间,咖啡豆价格上涨了70%,但股价绝非这样一对一地反映成本。其实,只要把星巴克股价与纳指叠加,就能看出端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纳指在3年内从5000点狂泻到1000点,这段时间星巴克反而逆势上涨,快速飙升,只能说明它经营得太好了。可当纳市挤掉泡沫、恢复上涨时,星巴克却逆势向下、持续下跌,只能说明它经营得太有问题了,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
它的经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想这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你跟我一样,是星巴克多年的忠实顾客。我必须得强调“多年”,因为如果三四年前你不常喝星巴克,就不会知道它现在的咖啡有多烂。严格来讲,这已经不是咖啡了,只能算是“咖啡水”。现在点双份的Espresso,用最小号的纸杯,开水不加满,其香气还比不上以前的一杯美式。偷工减料导致咖啡品质下降,或许还能跟原料价格沾点边。不知从何时起,在星巴克已经见不到半自动咖啡机,也就见不到吧。生麻利地磨粉、装粉、压粉、磕粉;见不到萃取咖啡精华的全过程,也就闻不到那浓浓的香气,更不会根据豆子的品种来调整萃取手法。凡此种种,都是经营策略调整所致,应与原料价格无关。
干嘛要这样调整?我认为,这是因为星巴克不肯放弃客人。随着客人的增加,以原有方式制作咖啡会延长等待时间,必然会有人等不及或不耐烦。显然,星巴克不想放弃进店的每一个人,全自动咖啡机加快了制作速度,代价却是失去咖啡品质的核心——香浓。受损的还不只这些,全自动机器让不懂咖啡的人也可以来卖咖啡。现在不会有服务生给你解释什么品种的豆该用什么冲泡方式、烘焙到什么程度、磨到几度。这种日益“麦当劳化”会降低人员素质,从而损害服务品质,使其偏高的价格让人感到不值。终于,星巴克最重要的指标——“来客数”开始呈现负增长。股价不跌才怪!
前些天听到一位女性谈起一桩让她懊悔的事:有人要把一个全新爱马仕BERKIN包原价转让给她,她觉得用这么贵的包有点“烧包”,就婉拒了。结果被讥笑为“太傻”:平价转让等于送钱给她,加价一至二成即可轻松卖掉。因为买BERKIN和KELLY都得排队,起码也要等上半年,有的甚至要等两年以上。总有人不想等,宁愿加价买人家转让的,所以包包中只有BERKIN和KELLY可以增值。为什么一只包要等这么久?因为爱马仕对皮料的要求太高,一只包的皮料必须来自一只动物,而且不能有任何瑕疵。小牛皮尚且不易,鳄鱼皮就更难了。这种凶猛的动物一生充满了与同类的搏斗,长到能做BERKIN这么大,皮肤上却没有任何伤痕,可以想象这有多难找。我相信一定有人因为等不了而放弃,或干脆就不考虑它,但爱马仕绝不会为了多留住一个客人而降低标准、加快速度。可还是有更多的人宁愿等待也要拥有,大概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地位。
星巴克因为不肯放弃客人而最终丢失了客人,“不放弃”就是星巴克的品牌宿命;爱马仕愿意放弃客人却赢得了客人,“肯放弃”就是爱马仕的品牌内涵。放弃与否便是划分是否奢侈品的一个界限。我这么说,你大概不反对吧?
前一篇:萨巴迪卡——生活在别处
后一篇:[转载]阅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