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海合龙祥诵读屈原于丹王庆祥陈楚生娱乐 |
分类: 爱心中国 |
上周,我随老爸王庆祥参加了—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晚会 “端午篇”。这次节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主办,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晚会“端午篇”》在湖南卫视播出。由于该晚会艺术品位上佳、文化气息颇浓,因此中央电视台特别在端午节当晚重播该晚会。也创下来央视首次播出湖南卫视节目的新纪录。
著名学者于丹、表演艺术家陈铎、鲍国安、我的老爸王庆祥、乔榛、丁建华;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青年演员袁泉、王斑、歌手陈楚生、张杰、谭维维、何洁、等参加了晚会的演出。晚会以
“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在表达传统节日欢庆气氛的同时,用诗歌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表现从古今中华优秀儿女的赤子情怀,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晚会从爱国诗人屈原说起,展现了爱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让观众体会到,在新时期,我们的爱国应该更科学更理性,坚守自己的岗位,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爱国的具体形式。该台晚会沿袭了湖南卫视一贯的特色:“经典作品时尚表达”。经典诗词与明星的各类表达完美的结合,使得整台晚会既有诗风词韵、又不失现代气息。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清脆的童谣声中,诵读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分为《处处端阳》《万古屈原》《上下求索》《众手补天》四个章节。主要为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在晚会上,学者于丹用白话为现场观众解读经典;乔榛、陈铎、鲍国安、唐国强等艺术家诵读气势磅礴的古典诗词,专程从台湾赶来的主持人、学者蔡康永也奉献出精彩朗诵《淡水河边吊屈原》表达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共同的崇拜和景仰之心。
晚会导演组从各地搜罗来了三位小小“诗仙”。一位是8岁的宋玉莹,她6岁就能背一千多首古诗,主持人何炅拿着一本诗集随便考她,她马上就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来。还有一位是7岁的小大人,他背起诗来摇头晃脑颇有老夫子的风采。最后一位是4岁的小女孩,她以唱儿歌的方式诠释了《咏鹅》。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把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滚滚长江东流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著名的诗歌早已被谱上曲,为后世所传唱。特别是当歌手们在演绎这些歌曲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也随之轻哼。于丹解释道,本来诗歌就是不分家的,古代有许多诗词都是通过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更加容易流传。
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会赛一赛。船身小,胆量好,不怕浪头高。用力,用力,用力齐用力,追过前船得第一。追,追,追,过,过,过,齐唱胜利歌。
我们仍与楚辞里的植物相伴
长沙的端午时节,正当南国草木芳菲,江水与初夏滔滔奔流之时。端午休假正宜奔往湘水之滨、浏阳河畔,吃撒上白糖的粽子,看龙舟下水……即使端坐家中,门窗之上,新悬从菜市场买回的香蒲苦艾,从初夏郁郁植物的芳香中,仍可体会我们与数千年不变的山川草木仍然相伴,与数千年不朽的屈原《楚辞》仍贴得那样近。屈原常以香花恶草指称忠良奸佞,开状物比兴的文学先河,“兰蕙秀美而萧艾杂恶,黑白两分,势不两立”,然而香花恶草,端午时节,却同悬于我们的门窗之外。此际,如能手捧一本潘富俊的《楚辞植物图鉴》,让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乐不可言矣。
端午鬼故事曾在我们的街巷流传
世间本无鬼,因此“新世代”们,敢于以鬼故事扮酷他们的新锐生活。“新世代”们在端午的搜酷行动中,竟发现,粽子发源在美食之城的长沙,原来是与鬼故事相连。南朝梁国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说:端午时节,人们为了不让投水的屈原被蛟龙伤害,最初是用竹筒装米,直接倒入水中。有一天一个叫欧回的人走在长沙的麻石街道上,忽然“活见鬼”:他遇到一位老人,这老人居然说自己是屈原,人们倒在水里的米被水里游着的鱼吃掉了,请用箬叶包裹熟糯米投到江中,于是就形成今天的粽子。在网络上看到“新世代”们的这个帖子,一位时尚美眉就因为这则故事,准备在端午时节到长沙的麻石街道中走一走,体会端午在曾经巫风遍地的长沙城中的神秘感。有长沙的朋友指点她说,她到长沙,应该在太平街、化龙池等麻石街上走一走,兴许1500年前“活见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两条街道上。当然,人们不可能再遇到屈原和贾谊,但是,人们也许可以遇到屈原贾谊的子孙、也许这里还会有雪莱、惠特曼的子孙,也与她在长沙的麻石街道上寻寻觅觅,寻找山川草木、歌哭颤栗的诗歌灵感。
民国时期傅角今的《湖南地理志》中说:“三闾大夫,投其芳洁之骨于汨罗之波,而遗留哀艳之离骚、悱恻之楚辞,永垂其流风余韵于三湘七泽之间。屈原、端午、龙舟,被认为是造成湖南民俗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造成湘民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生活在三湘七泽之间,我们都会被屈原的遗泽所陶育。我们的血管里,奔流的仍是屈原在端午时节奔腾的河流,我们的个性仍与屈原息息相关。住在通泰街的长沙已故老人易祖洛竟然考证说,甚至我们说的每一句长沙话,都可能是在唱着《离骚》、《九歌》中的诗句,在《楚辞》里结尾的语气词“些”,就是今天长沙人依然在说的“噻”。“我们去过端午节噻,传统佳节,只有参与,感情才会越发浓厚,就像在南楚之国里一场缠绵而刻骨的爱情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