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萍著《一滴蔚蓝》1(1-5)散文诗集.文汇出版社2022

分类: 散文诗 |
一辑
1静水深流
这碧清清的水,静静地流,默默地流。静水深流。
与世无争,顾自职守。
肯定是遇上过不平、不公。经过了一场又一场的跌宕起伏之后,回归成了这一泓深潭。
人站在这儿,我感受着一种神性的启示。
2当传说变成现实
这是闻名世界的金字塔。从我电脑桌面屏幕上,立体出来,站在我面前。萧索沧桑,也伤痕累累。在四周现代游人的衬托下,比我想象中的要卡通好多。
当传说变成了现实。现实反而成了传说。
我在传说中走啊走,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我从中国来,现在已经到了埃及首都开罗的西部、尼罗河对岸、在北纬2958分,东经31度08分的埃及的金字塔下。
仰望。这由230万块巨石垒迭而成的金字塔。
金字塔简单的线条,仿佛是抽象了人类历史在地球上的展开与完成。
颤抖着手指,去触摸塔身的砖石。
瞬间,我仿佛接到了七千年前发来的“神递”。对,是神递!不是俗世凡尘里的快递。
我忙不迭地打开来看,里面却是一片空白。
恍然感觉到这世间神秘的律条,知道那是被“简单”收拾过的。于是,复又抬眼,仰望。夕照下,“简单”的金字塔依旧默然。通体的金黄,却让神秘更加神秘了。
走回俗世中。我亲眼看见金字塔前驯顺的白骆驼。它们长着精巧灵活的细长腿。温和懂事的大眼睛,深情地看着我。
如果这眼睛长在一个人的身体上,一定是个多情而忠诚的人。可惜长在骆驼身上,只能是骆驼的眼睛了。
可见东西再好,如果安错了地方,全部归零。
三座真的金字塔,就这样默默站在我的身后。
以它的伟大,来衬托一个来自世界东方的渺小人物。客观地说,这也是一种不公。不过,世界上当什么被推往前台时,再“不行也行”,渺小因颠倒而显得伟大,也是一种混淆,只是当下生活中的这类混淆太多。
好在我内心清醒。

3莎士比亚故居
走过莎士比亚故居,若没人指点,谁都会一眼错过,没想到竟是如此普通稀松。它在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上那条亨利街的北侧,二层木结构框架,斜坡瓦顶。
走近这幢16世纪的房子。走近这幢此刻还有莎翁后人们居住着的房子。我羡慕这屋子里的后人,他们根植式地拥有血脉流传中的灵性。应该吧。
开放时间的阴错阳差,我们无法进入。
正想着,这灵性仿佛突然溅起无形的浪花,我也在故居前感受到分享到了。细雨中,我欣喜不已的眼神,注视着那门前地砖缝隙间,翠色盈盈的一小片苔藓。我又用敬重的目光,轻抚那木门外已被走得溜滑的狭长方砖地。这儿一草一木,寻常至极,却因莎士比亚而显得不同凡响。
也许一个思考的灵魂喜欢这样。不张扬,不显赫,不排场。
一切平和宁静。但他天才的思想风暴,却在这份放松中悄然酝酿,渐渐逼近世界的中心。
亨利小街路口,耸立着沙翁喜剧《皆大欢喜》中那个著名小丑“试金石”的铜雕。他活泼夸张的动作,在这片天空中酿造着异乎寻常的强烈气场。
这种设计如一枚尖钉的锐利,一下就强力契进游人的思绪,而且坚牢持久。
“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自己是个傻子”。究其意大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镌刻在铜像底座。而青铜雕塑在岁月中已经长出了资深的铜绿。
站在那儿仰望,沙翁笔下那无以数计的世相百态,格言台词,活生生地在脑海轮番复活......
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让人的心魂丰沛而滋润。
在股市里体验人生,颇得现代生活的经典意趣。
电子屏幕上那枯燥无味的数字,其实是一种提练,一种浓缩,一种高度的抽象。
它省略了奔走、呼叫、劳顿与折腾,并把整个社会,也包括全部人生中那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运动省略了,省略成一个个点,点而已。
点在原地闪烁着闪烁。以闪烁替代一切。
这是大智若愚的象征。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高明。更是以恒定对散乱的把握。
现代人的从容。
她们不管自己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却都按照上祖的律条,该怎么样长就怎么样长,不马虎不懈怠,特别是细节,那怕你用放大镜细究,一切都是拷贝不走样;不管你场面上的人看得到还是看不到,也不管自己长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或者随便什么朝阳坡还是暗角落,她们都会忠诚地书写自己的一生。这叫什么?这叫自然规律。
规律性的东西,是重要的不可颠覆的框架和底线。
框架与底线是不可突破的,犯禁者会遭到世人的口诛笔伐。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近年来,新冠病毒以异变之狰狞,作恶犯乱。一破自然界之框架低线,天下一时“呼不得”,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人类以各种现代的研制,纷纷对其围剿。甚至以“停摆”之势,断其根,杀其威,情甚烈矣!
没想到病毒如野花某支,忽一日冲撞“上祖诫律”,敢成“婴粟”,这世界也许已不很“牢靠”了吧,正在变、变、变.....
毋庸置疑:人类正面临严峻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