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的来源
(2022-04-02 21:47:29)
“妈妈,我现在英语卷子到手,好像不是以前的那样一片迷茫,好像一下就能看得懂。”
顿悟!这就是顿悟。不是到了不惑之年方有这种感觉,而是充满了人生的全部过程。更是在15岁、16岁。
但是,16岁比15岁多的,绝不等于11岁比10岁多的,而是多得多,这多得多的无数个顿悟,就是“豆蔻年华”的来源。
如果说,某种点的突破,促成内在与外界的契合,是灵感的话,那么一大片或者一大团蒙蒙胧胧的“某种冲破”,就是感觉。一点不错,就是某种你赋于某种物事总体的意识色彩。
女儿点着头,从心里。这也是一种顿悟。
在顿悟密集的岁月,是诗的岁月。我的丽丽,妈妈期待着你的无数次突破与无数灵感的迸发。
如果要给予形状的话,那么灵感是锐角,感觉则是钝角。前者的锐利集中在一点,后者的锐感则是隐藏式的;都有内在的坚定与灵动。
偶翻往日手记一录
/ 1990-1-7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