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收拾之1:记忆中的诗集
(2012-02-05
15:32:32)
岁月收拾之1:记忆中的诗集
昌政
沙鸥:《梅》
我买的第一本诗集是《梅》,作者沙鸥。
那天是1981年11月26日,我和宁江炳同学逛翠城,在新华书店见到了它,各自买了一本,从此爱上了诗。
《梅》是沙鸥的第二本诗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从1974年到1980年的抒情诗近200首,多为八行,清新、朴素。这是他写于1974年的《杜鹃花的传说》:
那一天雨雪飘飘
天上有一只鸟
飞过一座座冷山
去把亲人寻找
终于找着了新坟
它哭在坟侧树梢
血,滴在花瓣上
杜鹃花红了
从批注看,我当时把诗当散文读了,不解其味,直到遇见范方,才若有所悟——这是后话。而江炳显然学有所得,写的诗又多又清新,颇有沙鸥味。
师范毕业时,我的八行小诗《树雨》获闽赣八省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三年后,在《三明报》发表,编辑删去了铺垫的一节。此时,我在努力挣脱沙鸥体的约束,试图进入现代诗样式,同天发表的如《杜鹃花》:
去年的 枫叶
叨在杜鹃嘴里
啼成血 一点 一滴
染红了三月
这样的诗,固然苍白,但它是一种姿态。又一年,我遇见范方,发表《小巷》有了现代诗的感觉:
许多古屋萌芽时
高墙都膨胀着
荒野被关住
挤
瘦
一根扭曲的长骨
脚板敲过
有悄悄的寂寞
而江炳参加工作不久,失去了倾听。他以沙鸥为体,发表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后来又迷上了散文诗,一如既往地抒情、清新,我为他的《守望花季》作序,标题为《阳光诗人》。
网上得知:沙鸥(1922~1994),诗人,原名王世达,重庆市人。1940年用沙鸥笔名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参与主编《新诗歌》与《春草诗丛》。1949年后调北京《新民报》工作,同时和王亚平主编《大众诗歌》。1951年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工作。1957年在《诗刊》担任编委。1962年调黑龙江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后主持编辑《北方文学》。1986年离休后定居重庆。出版有《农村的歌》、《故乡》、《初雪》、《梅》、《情诗》、《失恋者》、《寻人记》等诗集31种,诗论4集,散文2集。其子止庵,又名方晴,原名王进文,诗人、学者,编辑出版了《沙鸥诗选》。
沙陵:《归鸟集》
顾城在诗歌创作记中提到了沙陵,我便找他的诗,邮得诗集——长安诗丛之《归鸟集》(1985年9月,未来出版社出版)。
沙陵的诗擅长沉思,遣词偏古,颇有陌生感,印象尤深的是他好用省略号。他写于1975年冬的《遗产》有句:
最后的眼泪
映出的是
……春夜的星空
新婚的眼睛
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思议的。诗集简介说:沙陵,原名田琳,男,陕西城固人,一九二七年生。于西北大学师院中文系就读。一九四七年在香港出版诗集《带动民主的火车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长安》负责人。现为《文学时代》编委。其诗艺有特色,且颇具功力。
年轻时喜用笔名,我也以沙为姓:沙石、沙溪。但因发不了作品,作罢。
陆萍:《梦乡的小站》
在闽北的泰宁小城,文友们多次尖锐探讨文学作品。可能是1985年,县里开文学座谈会,我、杨纯华为舒婷写三明市区白天鹅塑像的《起飞》而争论,焦点在于:
黑夜的键条
已化为抑扬顿挫的珍珠
争什么?忘了。但把陆萍扯了进来,她当时恰好在上海某报发表了《雨隙》:
层檐下一只遗落的笔套,
一堆字母,
一串长长的符号……
是一场探讨的信息?
是一缕凝固的思考?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天刚刚下过雨,
地上还很潮……
1982年5月11日
笔套是实的吗?字母、符号是在雨后的地面画出的吗?二者有什么关系?总之是争论。最后,我们一起写了一封信,寄给陆萍。当然,如你所知,没有回音。
1987年,我从泰宁迁入三明市区,在市美术工艺书店见到陆萍的诗集《梦乡的小站》,毫不犹豫就买了。因为,我为她的一首诗争鸣过。
我认为,诗集中的《有一件事情》,曲尽微妙心态,堪称优美的抒情诗:
有一件事情不能告诉别人,
连我自己也最好忘尽;
世界上谁也再不会提起,
让岁月的风尘埋得很深很深……
很深很深的却是我的悔恨,
常年搓揉着我的生活准绳。
呵,那应该忘记的却永远也没忘记,
尽管谁也没有叮咛……
1981年7月7日
1985年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诗集简介:陆萍,女,36岁,江苏常熟人。上海作协会员。她的诗感情真挚浓烈、语言委婉动人、想象丰富含蓄,是近年诗坛上引人注目的新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