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4d86b7f9ha5498f7615dd&690
寻访秦皇古道
——去井陉感受沧桑古意
井陉是石家庄市的一个下辖县。刚参加工作时,曾为听不懂井陉学生说的方言而大为挠头,九十年代中期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受聘经常到井陉讲课,交流中慢慢听懂了井陉话,竟发现他们的方言有许多古音古字,简练而精准。噢,原来他们说的是古汉语!
我开始关注井陉——
井陉历史悠久,秦代设县。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生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了人类原始居民聚居。
井陉西倚太行山,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期间,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脉北起北京南达豫北,层峦叠岭迤逦而来,绵延400公里有八条横断山脊的天然通道,井陉为其中之一,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为燕晋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的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以及抗战时期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总说石家庄市缺少历史与文化,可就在眼皮子底下,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
6月6日端午节,驱车去井陉访古,第一站选择的是秦皇古道。
井陉古驿道,是中国最为驰名的古驿道之一。曾直接导致古中山国灭亡的战国蔓葭之战则开通了这条古道;秦始皇客死他乡经这里踏过漫漫西归路;“背水之战”走的也是这条古道;这条道同时又是自秦至清的古代邮政驿站和官道……
我的心里对这条古道充满好奇,早就听说古道上还留有车辙印,不禁让我想起赵州桥上深深浅浅的碗大石坑儿,据说是张果老倒骑毛驴踩出的驴蹄子印,但那毕竟只是一个传说。
而这条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古驿道,到底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
古驿道保护区有一道仿古城墙阻拦,墙上两行“秦皇驿道”、“背水战场”煞是醒目,无心流连于人造景观,穿过门洞急切地驱车上行(图一)。
http://s16/middle/4d86b7f9ha5497c94c1df&690
(图一)
上行坡道蜿蜒驶入白石岭,车至几间平房前不得前行,下车无心他顾,直奔两排木栅围住的一片上行通道——这就是古驿道?!
(图二)
一条残破的石路,许多地方巨石已被碾碎。让人瞠目的是坚硬的青石板被两道深深的车辙切割出岁月的留痕,痕迹之深之清晰,超出了我预先的想象——我被震撼了,是怎样的碾压才能留下如此憾人的辙痕?
天苍茫,山无言,无人回应我的疑问,只有一段古道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历史,任后人凭吊。
http://s9/middle/4d86b7f9ha54992148428&690
(图二)
小心地踏上秦皇古道的石头路基,俯下身抚摸着先民跋涉的车辙旅痕,眼前幻化出车马络绎不绝于道的景象,耳畔渐渐响起车轮碾过石板的辚辚之声,伴着人的呐喊马的嘶鸣,何等壮观。《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这山间仄仄的山石路上,列列车马顺辙而行,赳赳兵勇一字排开,该摆布出怎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阵势!
(图三)
http://s7/middle/4d86b7f9ha5497f2fe8f6&690
(图三)
极目古道,一轮轮颠簸起伏的圆被岁月抻拉成两道蜿蜒前行的线,走不尽扯不断;
仰望长空,呼啦啦劲吹南北的风让烽烟尽灭剩一片混沌不清的天,星稀疏云奇幻。
马踏青石铁蹄铿锵,车铃摇落无数日月星辰;
风扫旷野落叶萧萧,吹散征人几多掩涕太息。
灰飞烟灭,惟余一段古道在莽原上暗自述说着轮驰九州的过往历史,游丝一般时隐时现。
……
一声鸦鸣将我从历史的追思中唤醒,复前行,一关昂立,刻字:东天门。(图四)
http://s2/middle/4d86b7f9ha54981b5c581&690
(图四)
东天门是一座双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两阁直插南北两峰,浑然成为一体,屯兵可扼南北通道,成为连接秦晋、燕赵的要冲。这里拥有井陉地区最为完整的7公里秦皇古驿道。
东天门关城下有两条长达18米,最深处达尺余的车辙,这无疑是古驿道上最险最窄的一段。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据说刚建成道路时路面较高,车水马龙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车体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再凸再凿,东天门城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算起来大约500年路基就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图五、图六)
(以上两段文字参照网文)
http://s4/middle/4d86b7f9ha54982c80da3&690
(图五
辙痕的间距据考证与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战车的轨距相同,该是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制度的见证。)
http://s12/middle/4d86b7f9ha5e891aa037b&690
(图六 这条驿道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断定:比罗马古道起码要早一百年)
井陉的关阁,都经过了硝烟熏燎、战火洗礼,甚至将士浴血奋战的守护。站在关口,虽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滚滚烽烟,仍能体察古代战场的惨烈和悲壮。(图七、图八)
http://s12/middle/4d86b7f9ha5498693fabb&690
(图七)
http://s16/middle/4d86b7f9ha549888f625f&690
(图八 庚子长墙)
战争的需要和地势的险要,东天门将天然险阻与人工设防巧妙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古代巨型军事工程体系。同时在关上建阁设庙,将壮观典雅的人文环境与复杂地理环境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景观。关口附近的古戏楼遗迹、历代重修关门的碑记、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照壁墙、韩信庙和关帝庙等遗迹,常使游人抚今思昔、流连忘返。(图九)
清谭嗣同有《井陉关》诗曰: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图十)
范曾先生所题“秦皇古驿道”倚石刻字,赫然立在路旁。(图十一)
http://s10/middle/4d86b7f9ha54984bc7ec9&690
(图九)
http://s3/middle/4d86b7f9h76edc08f0ea2&690
(图十)
http://s7/middle/4d86b7f9ha54983cba5c6&690
(图十一)
就在我们打算离开东天门的时候,突然天上落下铜钱大的雨点,预先毫无征兆。(图十二)
是我的凭吊感动了上苍催落了秦时雨?还是我的造访惊扰了英魂惹来了征人泪?我不禁有些惶惑,久立于关阁之下不得移步,惟有谦恭地把视线投向负载着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历史背影,追念复追念……
(图十三)
http://s1/middle/4d86b7f9ha54991026450&690
(图十二)
http://s10/middle/4d86b7f9ha5e88fbadd49&690
(图十三)
骤然雨歇。折返回初来时的停车处,方见车旁立一石,上刻字,似是对路边石屋的记述。(图十四)
弃车细读,才知几间石屋亦不平凡,竟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图十五)
http://s7/middle/4d86b7f9ha612eca2b956&690
(图十四)
http://s12/middle/4d86b7f9ha5498c6576bb&690
(图十五)
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经当地专家学者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有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撰写的《平安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为证,路旁崖壁上还镶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块。驿站建立至今近200年,与秦皇古道比那是太年轻了,可如此年代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为砖木结构,这两处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
《国语•周语》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处古代邮政驿站和官道官员休息站。(图十六)
(上二段参见网文)
http://s4/middle/4d86b7f9ha5498d3058d3&690
(图十六)
这茫茫荒原之上,经岁月打磨的古驿道上留下多少人的旅痕?走累了歇歇脚,饮一瓢泉水啃一块干粮;一茬茬人就这样前赴后继的上路,复踏着古道上深深浅浅的脚窝,几回迎朝晖几度送夕阳,山路磨硬了脚板磨老了岁月。虽然,作为个体一切终将飞灰湮灭,而一个个个体汇聚成群体却在这石板路上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历史。(图十七)(图十八)
http://s2/middle/4d86b7f9ha61303bc9381&690
(图十七)
http://s10/middle/4d86b7f9ha612f2054e19&690
(图十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