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4d86a210gx6CyQQ2Ufvd1&690
近年,浙江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先全国。浙江文化历来分为“浙东文化”和“浙西文化”,崇理的浙东文化经世致用,讲究务实;崇艺的浙西文化风花雪月,讲究才情。
归为“浙西”的湖州,文艺人才辈出。历史以来,诗人词家留下的诗词歌赋,车载斗量;书画人才也是连绵不息,并在元代、晚清等数个时期现出高峰,被誉为“书画之乡”。
多年来,地方媒体在介绍古今湖州籍书画家上不遗余力,但以驰誉国内的“大名头”如赵孟頫、吴昌硕等为多,兼及一些近现代乡贤,而对一些曾享誉一时、有独绝艺才者的宣介,虽偶有提及,但量还是不够,更遑论为其建纪念馆、办“遗作展”,这其中有清乾嘉时期画家、艺术理论《芥舟学画编》四卷著者沈宗骞,为黄宾虹极力推崇、光绪皇帝首肯的清晚期书画家张度以及本文主角金廷标等。
湖州在地理上离北京虽“处江湖之远”,但富庶、安耽的生活,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其隋唐以降一直是“保皇党”的沃壤,少有两广的“反骨”,由此,其文化与“庙堂”宫廷的距离,远远没有地理那么遥远。
就“湖州书画家与宫廷”而言,宋皇家后裔赵孟頫一门,血液里的艺术因子在元代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和面貌绽放,得宫廷褒赏;湖州土著沈氏,自古儒雅艺士藤珠而出,清中期花鸟画大家沈铨,得明宫廷画精髓,创立“南苹派”。其本人作品得日本宫廷膜拜,也受清廷欣赏,诸多弟子后被召入宫,成为宫廷画家。
今介绍的金廷标,则是更标准的一位清代湖籍宫廷画家。近年他与沈铨一样,成为国内艺术大拍的热门。中国嘉德2010春拍,他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作品《听泉图》,以4513.6万元拔得“气象堂皇——宫廷艺术集粹”专场头筹。
金廷标的籍贯,所见资料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而如果再详细一点,以今日的行政区划,当属于嘉兴桐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印的《乌青镇志》记载,“金廷标,字士揆,乌镇人,花草士女俱入能品。”金廷标在乾隆十九年(1754)作的《莲塘纳凉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右下方自题“乾隆甲戌秋日柞溪金廷标写”。炉头古称柞溪,在今桐乡龙翔街道。《清史稿》说金廷标是“浙江桐乡人”,但《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都认为是乌程人,皆因乌镇西半镇清时属乌程而推算。
金廷标出生书画之家,其父金鸿工画泼墨山水,廷标传继家学。其入宫时间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年二月,清高宗弘历第二次南巡,驻跸在桐乡石门镇的大营。文献记载,金廷标“所绘《十六阿罗汉册》以献,赐纻丝荷包,诏入画院供奉。”
金廷标进入宫廷画院后,经常获得乾隆的御题称赏。他曾据白居易《琵琶行》诗意作画一幅,乾隆见后,不但写了七绝《题金廷标琵琶行图》,还在跋中认为这幅画超过了明代大画家唐寅(唐伯虎)同题画的水平。因为唐寅的《琵琶行》只画了江边扁舟上抱琵琶的女子,而金廷标不画琵琶女,却去画白居易等人凝神静听的情态,乾隆故此认为,“此与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以数蝶随骑意同。向未题句,兹偶见之,因拈其妙,然画院中能作如此解者实少也。”统计表明,喜欢作诗的乾隆在金廷标画上题诗有168首之多,有的题画诗后面还写跋语。如1760年,乾隆为金廷标的一幅画题了一首长诗,最后两句是:“七情毕写皆得神,顾陆以后今几人?”把金廷标与东晋画家顾恺之与南朝宋画家陆探微相比。金廷标病殁后,乾隆还御题遗画,有“绘事不难难得神,精描粗写每超伦,足称世画无双画,可惜斯人做古人”(《题金廷标桐阴把兰图》)之句,并命将旧时粘壁之画悉付装池;部份当时没有题咏的画作,追加题咏,收入《石渠宝笈》。
有研究者称,金廷标是“有清一代最受皇帝长期眷顾不衰的画家”。这位长期眷顾他的乾隆皇帝,高寿而特别喜欢艺术,上朝劳累之余,常以书画古玩怡情放松。但这位皇帝很挑剔,有时前代或当代的名画家有画在前,他却对之不尽满意,诏金廷标另画。《清史稿·卷五百四·艺术列传三》载:“廷标画不尚工緻,以机趣传神。……会爱乌罕进四骏,郎世宁绘之,复命廷标别作,仿李公麟法,增写执靮人,古趣出彼上。”乾隆为此作长歌咏其事。《清朝通志·卷一百十三》也记载:“《如意骢图》。谨按:准噶尔进大宛马,臣郎世宁奉敕恭绘,并锡嘉名,用示招徕。《爱乌罕四骏图》,谨按:是图乃臣金廷标奉敕恭绘,以补郎世宁画所未到。”乾隆偏爱金廷标画,认为超过了另一著名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固然由于中西绘画技法不同,但金廷标画“画意为先”,“古趣出彼上”,也是主要原因。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曾撰《清乾隆画院沿革》一文,其中介绍乾隆时期画家的待遇时,提到金廷标,说他“乾隆二十二年进如意馆每月得钱粮银三两、公费银三两。乾隆二十六年因他本事好又勤慎,提为一等钱粮。乾隆二十八年金廷标丁父忧,所食钱粮加恩照旧赏给。”一等钱粮银为每月八两。杨伯达的论文《清代画院观》(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年第3期)还提到了金廷标的授官:“画院画画人一般不授外官,亦无品级顶戴。但也有例外……如金廷标、金昆均授七品……上述几个放官秩的画画人都是弘历十分喜欢的。”
清初,满族政权取代明朝建立清朝后,初期不与新王朝合作的遗民绘画主要活动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北京则在新朝统治者的重视下,发展了包括宫廷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宫廷化的词臣画家的绘画,围绕歌颂文治武功,纪实性功能性绘画得到空前发展。乾隆朝的院画,是清代院画的顶峰,杨伯达在《清代康雍乾院画艺术》文中称金廷标是“乾隆前期画院中较优秀的人物画家”。“金廷标《罗汉图轴》,画大泽深山之中罗汉宴坐平石,手执如意,意态安详,衣纹飘动,着色淡雅,山石皴法类浙派而有个性,系他看家本领,堪称佳作。”
清早、中期,在民间版画的推动与滋养下,宫廷的殿版版画获得发展,伴随传教士中的外籍画家如郎世宁等入宫供职,出现了中国画中的中西合璧的画风,还较早地出现了铜版画与油画。清代中后期因文人画正统派的树立,北京画坛的宫廷绘画显现了明显的文人画倾向,随着正统文人画一起走向衰落。
金廷标“善取影,白描尤工”,留下了诸多传世作品,著名者有《婕妤挡熊图》、《罗汉图》、《瞎子说唱图》等,《石渠宝芨》著录他的作品达81幅之多。
事实上,清乾隆朝后期,他的作品已成为画院画家的范本,余续延宕至民国。一个例证是,多年前,笔者系统阅读了1927—1936年出版的《湖社月刊》,内有大量介绍金廷标的文字、图画。据中也见,传世至今的清初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肖像画,即是出自金廷标的手笔,想来应是摩绘。《湖社月刊》的出版得益于湖社画会,而成立于1919年的湖社画会,其前身是中国画研究会,乃是湖州籍的我国近代著名国画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金城用日本退还的“庚款”,由总统徐世昌亲自批准而开办的。金城以及金城弟子、同道们,在绘画上接脉传统,承续宫廷画院画本精华,成为绘画中的“京派”,与吴昌硕等湖州籍画家举大纛的海派有很大的不同。
值得深味也为湖州人自豪的是,无论是京派、海派,扛旗的均是湖州籍人士。
http://s7/mw690/4d86a210gx6CyQTekzY06&690
http://s11/mw690/4d86a210gx6CyQYBJIS2a&690
加载中,请稍候......